正当李小满寻思着托个人打听打听时,突然收到了刘兰英的来信。
来信的那天刚好是个星期天,午后秋日的阳光恰到好处地晒得人暖洋洋的,一家人吃完饭便在院子里晒太阳,顺便东拉西扯地聊着闲话。
李小满正说到好久没见刘兰英,也不知道她这段时间过得怎么样,两个小侄子书念得好不好。
突然前院的大壮进来给了李小满一封信,“有个女人送过来的,说是小满姐你大嫂给你的信。”
李小满一脸疑惑地接过来。通常有什么事刘兰英都是托人捎口信,写信这么正式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而且以刘兰英小学都没毕业的文化水平,写封信的难度不亚于高考。
顿时,李小满的心就“咯噔”一声,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拆开信看到内容的一刻李小满就愣住了。大大的一张纸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行字。
「小满,爹没了。」
字写得相当潦草扭曲,映射出刘兰英写信时的不平静。
李小满足足愣了一分钟,才像是找回了自己的思绪,转头看着一旁泡茶的蒋川,语气虚度道:“川哥,你爹没了。”
声音太轻,蒋川根本没听清,“什么没了?”
“你...爹没了,去世了。”李小满艰难地又重复了一遍。
蒋川这次听清楚了,泡到一半的茶再泡不下去了,眼神空洞地坐在那里发愣。
这次不止蒋川听清了,所有人也都听到了。
江姨虽然知道李小满与蒋家之间的不和,但是毕竟人没了就什么都不剩了,而且这也是夫妻俩之间的事,她还是不掺和得好。
灿灿已经能明显“没了”的意思,一听是蒋川的爸爸没了,脸上也没了刚刚的笑容。
只有阳阳从出生就没见过这个血缘关系上的“爷爷”,对这个人相当陌生,听到李小满的话天真问道:
“妈妈,这个人是谁啊?他为什么没了?他去哪儿啦?”
李小满急忙捂住他的嘴,看了一眼旁边的蒋川。
蒋川估计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根本没注意到她这边的动静。
李小满赶紧将阳阳抱给江姨,“江姨,您带两个孩子去陈娟家里玩会儿吧,我陪一陪川哥,顺便问问他准备怎么办。”
江姨接过阳阳,拉着灿灿,“行,不管咋样人都没了,你安慰安慰小川,那你们说,我带着孩子们晚饭前再回来。”
“行。”
等院子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时,李小满走到蒋川身边,轻轻抱住了他,什么话都没说。
蒋川这才回过了神,同样将李小满搂紧。
两人不知道这么安静地搂了多久,搂到李小满都觉得自己胳膊有些发酸时,突然听到头顶传来蒋川沙哑的声音。
“我爹,他是个老实人,就是因为太老实,被我娘压了一辈子,压得背地里总被人嘲笑他窝囊,但他从来不在乎。”
蒋川自顾自地说着,没有给李小满留回应的时间,李小满也不说话,只是安静地听他说。
“其实从小我就知道,不管我怎么做,我娘喜欢的永远是我哥和我妹,家里的好吃的永远都没有我的份,我曾经想,我大概是不被这个家待见的。
但是我爹,他会悄悄告诉我,我也是个好孩子。他没文化,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只会不停和我说,你和你哥他们是一样的。
也是因为他的话,我才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给我的为数不多的一点关爱。”
听着蒋川的话,李小满想起了自己在蒋家短暂住过的那段时间。
那段时间里,除了出现在一张饭桌上,蒋大山与她几乎没有交集,满头花白头发的老人更多的时间都守在他的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保障着一家人的温饱。
犹记得,有次她与黄桂花吵架,蒋大山因为为她说话,还被黄桂花迁怒过。
......
气氛又安静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小满听到蒋川问她:“我想回家看看他,可以吗?”
听到这句话,李小满抱着蒋川的手臂更紧了紧。
“当然可以,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不要想太多,不要听信别人的闲言碎语,去送他最后一程吧。”
“好,谢谢你,小满。”
-
待江姨带着两个孩子回来,蒋川的情绪已经调整过来了,一家人如往常一般吃了晚饭。
第二天一早,蒋川先去单位请了事假,便直奔杨柳村。
赶到蒋家的时候,家里已经挂起了白幡。
蒋川一迈进大门,迎面碰上了往外走的蒋峰。蒋峰穿一身白孝衣,脸上全是疲惫与憔悴,见到门外的蒋川,他也是吃了一惊。
“小川,你回来了。既然回来,就进去换上衣服给爹磕个头吧。”
与蒋川简单交代两句后,蒋峰匆忙出了门。
蒋川也没去问蒋峰急着出去要干嘛,继续往院里走。
院子里的灵棚已经搭好,同样穿着白孝衣的刘兰英和蒋志正跪在蒋大山的牌位前烧纸。
蒋川默默上前跪在其中一个坐垫上,朝着他爹的牌位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陪着刘兰英一起烧纸。
烧了好一会儿,刘兰英才发现身旁多出一个人。
“小川回来了啊,走,跟大嫂进屋先换衣服去。”
刘兰英说完扶着膝盖就要起身,然后跪得太久双腿早已麻木,踉跄几步眼看就要摔倒,被旁边的蒋川一把托住。
刘兰英稳住身体后,不好意思地向蒋川道了谢,随后嘱咐还在跪着的蒋志:“小志,你先在这里待着,我带你叔回屋换衣服。”
蒋志与灿灿年龄相仿,今年也已经在读初一,如今请假回家奔丧。听到刘兰英的话,他苍白着一张脸,乖乖点头。
蒋川跟着刘兰英去了他与李小满曾经住过的屋里,不过现在显然已经被用做了一个杂物间,满是灰尘的炕上堆着一些孝衣。
刘兰英从里面挑挑拣拣,选出一身递给蒋川。
“凑合一下吧,爹走得突然,孝衣来不及准备,这些都是问左邻右舍家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