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宋老师详细讲了以【己】为中心,西洋的个人主义、Z国的自我主义等。

宋老师:“说到自我主义,费先生强调自我主义并不仅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还包括儒家在内。

他认为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太死心眼地咬住一个【自己】不放,而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战国时期。

杨朱:。。。。。。我怎么就死心眼了?

他觉得自己的思想没毛病,人不需要为天下谋利,也不要去贪图天下的大利而让自己付出。

人人都为自己,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天下就能太平啊。

其实他觉得天下没有君主是最好的。

这里宋老师给大家稍微普及了一下杨朱的观点。

听完后,孔子:这杨朱的观点太过于那啥了吧?

说到底还是只重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了。

孔子觉得要好好说道说道,于是他发了一条弹幕。

春秋时期孔子:【我觉得杨朱的为我 贵己 贵生的思想过于自私了一点 人在世怎么可能不考虑天下呢】

还在思考其它问题的杨朱看到孔子这句话,精神一振。

好嘛,早就觉得你们儒家的思想问题很大了,没想到还有机会和儒家创始人对话呢。

战国时期杨朱:【我就是反对法先王 当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去赞誉一个枯槁的死人骨头有什么用 新人就应该建立新社会】

孔子看到杨朱这么说有点生气,什么叫去赞誉死人骨头啊?一点都不尊重先人。

春秋时期孔子:【杨朱老弟 人还是得有一点敬畏之心的 虽然现在是新的社会了 但先王有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制度也不都是糟粕 赞誉有什么问题】

战国时期杨朱:【孔夫子请您不要搞笑 时代变了就是变了 我认为想着恢复旧时的制度是一种社会倒退】

战国时期杨朱:【还有墨家的 讲什么兼爱 别人不来侵夺我 我不去侵夺别人才是好的 人怎么可能做到兼爱 也没有那个必要】

墨子本来看着孔子和杨朱两人在弹幕上争辩,突然自己被叫到了。

杨朱这个人的观点墨子也不喜欢,能为天下人谋利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就光考虑自己吗?

战国时期墨子:【请问阁下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人吗 你说得倒是好听 为自己没问题 可为自己的同时为天下怎么了】

战国时期墨子:【如果人人如你所想 也都不肯为天下做事 那天下怎么发展 你房子自己盖 粮食自己种 衣服自己织布做】

战国时期墨子:【别人做的公共设施是不是也不要用了 毕竟是别人自己做的东西 你都没贡献一毛 也没资格使用吧】

战国时期杨朱:【好 那我问你 倘使把一个国家的财富都给你 然后要求是砍掉你的一条腿或者一条胳膊 你干不干】

战国时期墨子:【倘若对天下有利 我自然是愿意的 何需一个国家的财富】

战国时期墨子:【而且这里讨论的是为天下谋利 怎么就一定是断胳膊断腿了 你这是转移话题 想要说明生命的重要也不是这样说明的】

战国时期杨朱:【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 珍视是应该的 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人为自己而自己不侵犯别人】

春秋时期孔子:【个人为天下谋利 天下整体变好了 个人也能从这个环境中能够得到好处 这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是正向的】

战国时期墨子:【为天下谋利是我一生所愿 即使献出生命又何妨 死守着一条生命什么都不做就是好的吗 那你这一生就只追求活着了吗】

战国时期杨朱:【人就应该轻物重生 就算失了天下 也许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再得 但是人一旦死了 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春秋时期老子:【这句话我倒是赞同 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

春秋时期老子:【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 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治理天下,爱天下和爱自己一样的人才值得依靠】

墨子自然知道杨朱说的重视生命是正确的,可有的事总得需要人去做吧?

谁都明哲保身、不愿付出,等着别人做,最后谁又会去做呢?

利己和利天下并不相悖,当然,利天下难度要大很多,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墨子看了后世的军人后,觉得自己想的是没错的,那些人做的就是他的理想状态。

而且,没有哪个社会是完全做好准备让人去治理的,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和难题。

各朝代的历史已经说明这点了,人只能时刻准备着,不断摸索,以不变应万变。

战国时期。

禽滑厘(qin gu li)有点想哭,上次他和杨朱及杨朱的弟子孟孙阳对线了一次。

师徒俩当时的话术和今天杨朱发的弹幕一样。

当时自己退缩了,想着身体都残废了,要那么多财富有什么用呢?

自己当时确实想着生命珍贵,也有点被他们师徒带跑了。

对啊,本来说的是愿不愿意为天下谋利,怎么就变成用天下的财富换身体残废了。

为天下有可能会残废,也有可能不会,但这是个人的取舍啊。

老师啊!我对不起您的教导,忘记了墨家最初的祖训,还没辩过人家。

庄子本来也想说点什么,最后什么都没说。

因为最近他有了点其它的感悟,和自己以前的想法可以说有点相悖了。

他还没理顺,还需要一点时间。

战国时期韩非:【杨朱先生的想法过于理想 或许您的想法是好的 但不符合我们战国时期的情况 就说后世发展到那种程度了 您的想法也不一定行得通】

韩非觉得杨朱有一定的治世之才,可他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并不适用。

那边杨朱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自己的观点,诸子百家的人也都有人出来表达或反驳其他家的观点,大家在弹幕上唇枪舌剑。

唐朝。

李世民看着满屏的弹幕,只觉得新奇,原来诸子百家讨论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上次见识过一次了,不过这次好像比上次还要激烈。

他看着孔子的发言,觉得有理。

看着墨子的发言,也觉得有理。

看着杨朱的发言,还是觉得有理。

撇开他统治者的身份,站在个人的角度,感觉杨朱说的是对的,爱惜自己没有错。

站在皇帝的角度,他自然是希望人人都能为天下做出一点贡献的,光靠少数人可运转不动这么庞大的社会。

最后,他只能感叹一声:“精彩。”

光顾着看弹幕上的辩论,各朝代的人都没注意听宋老师后面讲的内容。

他们想着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把社会变好?靠道德还是靠律法?

等古人们回过神的时候,宋老师已经讲完了。

有一个同学问:“老师,既然依靠个人道德无法保证人人都具有公德心,那是不是只能依靠法律了?可我看有的人对法律可没有一点敬畏心。

就说我们小区里面,有的人真的是一点公德心都没有,胡乱破坏小区里的公共设施,部分人还占着年纪大,别人不敢对他们做什么呢。”

这位同学这么一说,好几个同学都出来附和,讲述了自己遇到的没有公德心的奇葩事件。

宋老师也没想到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儿。

“完全靠法律约束民众是行不通的,因为法律的制定一般都具有滞后性,制定法律的人不可能预见一切。

对于有些有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益的行为,也没办法从开始就能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于是设置了公序良俗原则来补充法律。”

而且这和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宋老师自己对法律的了解也没有多么深入,只能浅谈一下。

战国时期。

商鞅赞同这个观点,确实不可能制定出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律法,没有人有这个能力能考虑到所有情况。

而且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以前的律法也不一定适用于当时,

后面的朝代已经证明这点了。

听到公序良俗,很多人来了兴趣,什么样的公序良俗?他们想细听。

想着给学生多了解一点东西也挺好的,省得他们以后吃亏。

于是宋老师打开了涉及到公序良俗那部分的法律条文,想着给大家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