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部尚书马士英将厘定好的税制送到了内阁,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也来到了内阁中,双方共同审核税务部厘定出的税制。
内阁中,首辅贺逢圣,左次辅威南伯孙传庭,右次辅周延儒,分管户部的大学士范景文,分管礼部的大学士张秉文,分管都察院的大学士兼左都御史王应熊,分管大理寺的大学士兼大理寺卿刘理顺,与司礼监的人,左右两边分开落座,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份税制议案。
内阁中的这些人,有按资历熬上来,也有朱由检特意提上来。
左次辅为南伯孙传庭,这就是朱由检特意放到分管军事的左次辅的位置上。
去年腊月,孙传庭接任兵部尚书,过了年,朱由检擢升他为左次辅。
按理来说,内阁辅臣应该是文臣,孙传庭封了爵,就应该归到勋贵之列了,就不能再入阁了。
为此,有不少人都上疏,以不合规制为由,阻挠孙传庭入阁,但都被朱由检打回去了。
朱由检也有理由,孙传庭,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那是天子门生,正儿八经的文臣,谁敢说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不是文臣?
左都御史王应熊,也是朱由检特意提上来的。王应熊为人强势,做事果断,改革,就需要这样的强势人物。
把王应熊这样的硬手放到左都御史的位置上,就是让他盯着考成法。
大理寺卿刘理顺,崇祯元年进士,那是朱由检一手提拔上来的,绝对的心腹,也是甲申国变时以身殉国的忠臣。
而且,刘理顺中进士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的,如今已经年近古稀了。就算是因为改革被弹劾罢官,也没什么可惜的了。
分管户部的大学士范景文,也是朱由检培养的改革派,同样也是甲申国变时以身殉国的忠臣。
虽然朱由检在内阁中有亲信,但依旧是有人反对新厘定的税制。
谁呢,内阁首辅贺逢圣。
贺逢圣是内阁首辅,文官之首,他代表的是天下文官。
其实,贺逢圣不一定是真心反对改革,但是,这次改革触动了士绅的利益,而他贺逢圣身为士绅代表,内阁首辅,不管如何,他都必须要反对。
贺逢圣心里也明白,此次改革,势在必行,他出言反对,很大程度上会被罢官,但他也乐得如此。
他若是因为此事而被罢官,那他就是为天下士绅仗义执言才落得如此下场,声望是有了,
再有,因为改革而罢免了内阁首辅,也可以彰显出差此次改革的决心,谁要是再阻挠,再反对,可就要掂量掂量了。
内阁首辅贺逢圣这一上疏反对,有不少官员也纷纷跟着上疏反对。
什么按照太祖年间的税率,商税是十五税一,新税制是十税一,这有违祖制。
什么太祖就定下了要优待士子,可此次改革却要减免对士绅优待,这也是违背祖制。
其他的,噼里啪啦还有一堆,反正那些人有的是理由。
说白了,奏疏的内容也没什么营养,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朱由检单独召见了内阁首辅贺逢圣,君臣二人讨论了半个时辰,其他人则就没有资格被召见。
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据从外面值守的小太监嘴里传出来的消息,是首辅贺逢圣反对改革,尤其是关于优待士绅的问题上,更是慷慨激昂的与皇帝辩论。
事情的结果,也很简单。
朱由检第二天就下了诏命,内阁首辅贺逢圣,身体抱恙,无法正常理事,特赐其白银五万两,黄金五百两,绸缎百匹,以原俸回乡休养。
此诏命一出,满堂哗然。
内阁首辅贺逢圣,见过他的官员可不在少数,老头子虽然也上了年岁,但面色红润,眼不花,耳不聋,中气很足,一顿饭吃的也不少,能吃能喝,那就不是得病的样子。
因此,这个诏命一出来,时人戏称贺逢圣是奉旨生病。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那君要臣生病,臣也不得不生病。
贺逢圣,神色平静,没有一丝波动,很自然的就接了旨。
接了旨的当天,贺逢圣将手头上的公务移交给了右次辅周延儒,然后回了家,让家里的亲人和仆人收拾行囊,第三天就带着家眷回了老家。
当然了,贺逢圣是内阁首辅,那该有的待遇还是有的,一路上兵部安排了士兵护送,沿途的驿站也是按该有的标准接待,也不收费。
等贺逢圣回到家乡,家乡的士绅是摆开了队伍,热烈迎接。
迎接的这些人,有因为贺逢圣为士绅仗义执言被罢官,心有感动来的。
但更多的还是想溜须拍马,因为贺逢圣虽然是得罪了皇帝,但毕竟是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的,朝堂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受过他的恩惠。
再加上他这边是因为为士绅仗义执言才被罢官的,在士绅中也有声望。
贺逢圣从指头缝里稍微漏出来点好处,那就够他们的了。
因此,贺逢圣虽然是奉旨生病,回乡休养,但从迎接的阵势上来看,倒更像是荣归故里。
贺逢圣呢,则将皇帝赏赐的金银,全部惠及乡里,修桥铺路,建设学堂,救助孤寡,当地人无不称赞。
贺逢圣奉旨生病,回乡休养之后,朱由检又下了一道旨意。
如今大明境内的藩王,已经全部移藩了,那么,各地的官府,全部移入各地的藩王府中。
比如,甘肃巡抚衙门,搬到肃王府。
陕西巡抚衙门,搬到秦王府。
山西巡抚衙门,搬到晋王府。
四川巡抚衙门,搬到蜀王府。
河南巡抚衙门,搬到周王府。
其余的亲王府、郡王府也是如此。
待各地官府衙门搬迁后,原官府衙门,全部改为学堂,以供百姓读书。
对于科举,朱由检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考试题目中,除了传统儒家经典外,还适当的加了一些较为实用的题目。
在各地的学堂中,也有此类内容的教育。
不过,朱由检并不是一下子就改变的,而是一点一点的掺沙子,先是在题目中增加那么一两道,而后再慢慢的增大比例。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掺沙子,在科举试题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但大头还是儒家经典。
由于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虽然也曾引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在朱由检府坚持下,终究还是得以实行。
当然了,殿试,考的还是策论。
科举到最后,选的就是官,策论是免不了。
都说明朝的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实也不尽然。
明朝的思想家,可谓是人才辈出,最典型的就是王阳明,那是圣人。
还有着名的“不粘锅”赵贞吉,那也是心学大家。
八股,八股,八股只是一种格式。
还有考试用的四书五经,四书章句集注,那就是类似于教辅资料一样的东西。
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可是这种东西不是数学题,一就一,二就是二,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有的理解,我有我的体会,可评判总得有一个标准吧。那就干脆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朱熹是怎么说的,那咱们就怎么来。
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这种书籍,很普遍,哪都有卖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买,也是能买得到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
前面那些都是洒洒水,科举考试最考验人的,是殿试。
因为殿试出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当下的时政。没有点真本事,还真不好糊弄。
科举,是天下人改变命运的阶梯,向来是备受关注,这一次朱由检将原来的官府衙门改为学堂,在朝堂上通过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