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禹微笑点头道:“是民政,但在我看来也是税政,宋先生精通经史,当清楚前朝没少出台打击豪强兼并土地的政令,然这些政令真抑制住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了吗?秦汉两朝,朝廷皆有规定,五大夫受田不得多于二十五顷,列侯不得多于九十五顷,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豪强可以隐报,可以诡寄,以各种手段变相兼并土地,朝廷可奈之何?最终豪强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的财税越来越少,国库空虚,灾年一至,无力赈济,百姓揭竿而起。回到土地兼并一事上,豪强为何要兼并土地,当然是为了逐利,常言道,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历朝历代,皆单纯将税赋视为维持朝廷运转所需,最多也就是有余钱时赈灾,这其实是过于片面了。在我看来,税赋并非越少越好,因为税赋除了用来维持朝廷运转外,其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用来促进生产发展和保证社会尽可能的公平,首先,好的税政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抑制兼并的功能,即便兼并最终难以避免,也要保证税赋不因兼并而减少,如此国家才有转移支付的能力,所谓的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富者应多交税,国家再用这部分税收来给贫者提供帮助。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政缺少了这些功能,即便再贤明的君主,也避免不了王朝走向灭亡。”

杨禹的话掷地有声,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不难懂,大家都是一点即明,但历代在这一点上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官僚士绅本身就是兼并土地最多的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置国家存亡于不顾。

杨禹的一番话,让宋茂等人沉默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自古以来,皇帝要依靠官员治理天下,因此便要给官员一些特权,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特权就是免除税赋,而官员有了这项特权,又免不了要兼并土地,兼并到最后,必定会造成大量普通老百姓失去田地,难以生存,国家的税源也因此枯竭,难有作为。于是反旗四起,王朝更替,汉末便是这个样子。

如果汉末不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民不聊生,便不会有黄巾军起事。

朝堂上的争权夺利什么时候都有,没有黄巾军起事,朝堂上的争权夺利就算严重些,也不至于天下大乱,祸患绵延至今,以至夏华几乎亡国灭种。

作为这些深刻的苦难的亲历者,宋茂这样的大儒不由得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之中。

杨禹没有直说应该怎么做,其实他每次昏迷后所到的那个世界虽然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肯定不能照搬,这方面杨禹自己也还在思考,他现在把这命题抛出来,用意是由着这些精英先思考,看看有没有人能想出更适合的办法,总之,他还没有肤浅到以为自己一声命下,便能改变一切。

不管什么时候,每一样大政的推行,都必须先让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有了共识作为基础,政策才可能推行下去,否则你有多强硬,所承受的反弹就会有多强烈。

就像当初的王莽,他所推行的新政其实极有创造性,颇有点穿越人士的风格,其初衷也确实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好,但这些新政实施下去后基本都走样了,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王莽这个新朝的开国之君也因此成了亡国之君。

杨禹提出这个命题,就是希望宋茂这样的人去反思,然后以他的声望、他的影响力,把他反思的结果慢慢推动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才有可能在政策层面推行。

当然了,如果连宋茂这样的人反思的结果都是保留官员士绅所有的特权,那么一切免谈,杨禹绝对不会再去引爆这个雷,因为那只会和王莽一样,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

宴席过后,上榜的三十人,并没有立即放官,杨禹是让他们跟着自己和杜恒学了一个月,才放他们到各郡县为官。

此时,刚好天气转暖,整个秦州的春耕也开始了。

上邽城外,有多达六七条河流在此交汇,有西北方流来的渭水,从西面流来的漾水、由南面流来泾谷水、轩辕谷水等等,相传伏羲、轩辕黄帝皆生于天水。

在第七军和第八军上万人马的努力下,如今漾水等几条河流上,被垒起了一道道高高的堤坝,河水从堤坝上的巨石漫过,形成了一道道颇为壮观的瀑布;上游的河面被抬高了很多,两侧引出多条灌溉渠道,离河远处那些原本因干旱不太适宜耕种的土地,此时也得以大量开垦了出来,变成了良田。

第七军的五千士兵此时连傍晚的训练都停了,加上几百俘虏,以及万余军属,全都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屯田当中。

秦州不缺牛马,加上曲辕犁的使用,开垦土地的效率高了许多。

以前的犁很笨重,基本都需要两头牛三个人,一人在前面牵牛,两人在后面扶犁才能操作。

杨禹把曲辕犁弄出来后,只要一牛一人便可操作,掉头轻松,速度还快,这效率比之前有了巨大的提高。

杨禹带着杨子安等人顺着新开的沟渠,去看第七军开垦的土地,正在地里组织士卒开荒军长李当归和长史罗铭见了连忙赶过来拜见。

杨禹见他们还卷着裤脚,衣服上多有泥污,满意地点头道:“屯田进展如何?”

李当归连忙答道:“回明府,目前已开垦出两千亩地,不过我们有信心在半月之内,再开垦几千田。”

“哦,这么有信心。”

“明府,是这样,这两天漾水坝成之后,罗铭出了个主意,先引水把荒地灌透,使泥土变得松软,然后再开垦,如此一来,便轻松了许多,垦荒的速度因此倍增。”

“那快带我去看看。”

杨禹一行跟着李当归和罗铭来到正在开垦的荒地上,只见数百头牛在士兵的呼喝下,正在犁地,数以千计的老弱妇孺则跟在后面,把犁起来的荒草和石头清理出来,堆放在田边,场面很是壮观。

地面湿润,牛犁起地来便轻松了许多,走得轻快。

罗铭给杨禹解释道:“明府您看,由于这些都是荒地,即便引水灌过,泥土也不至于太粘,如果太粘这土就翻不过来,会顶着犁,现在这泥土既松软易散又不粘犁,不仅翻耕起来轻松,清除翻耕起来的杂草也容易多了。”

罗铭一说杨禹便明白了,荒地的土层很硬,犁起来自然比较吃力,而且犁翻出来的土往往也是成块的,这就得花人力用锄头去打碎那些土块,才能把杂草清理出来。

现在灌水过后,犁起来轻松,翻起来的土也松散,用手一抖便能把杂草连根清理出来。确实是省时省力许多。

“罗铭,这办法非常好,子安兄,立即通报各军,让他们照着做,同时对罗长史给予全军通报嘉奖。”

杨子安立即应道:“好,我这就去办。”

这时罗铭有些为难地说道:“明府,我们军垦荒任务必定能超额完成,只是这粮食……只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明府,这全军通报嘉奖我不要了,能不能给我们第七军奖点粮食。”

又是粮食,现在一听粮食两个字杨禹就不禁头痛。

这段时间,随着关中局势不断恶化,杨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回援关中。

虽然秦州外有强敌随时来犯,内部百废待兴,所有人都反对他回援关中,但杨禹有杨禹的考虑,一来他与刘义真、刘青鸾的关系不错,坐看关中沦陷他心里过意不去;二来他是真不希望关中落入赫连勃勃手里,秦州需要保持往东的商路通畅,这样他规划的棉花和精盐两个产业将来才能大规模向东倾销。

但最终让杨禹只能望洋兴叹的是粮草,目前能筹集的粮食就这么多,军民都吃不饱,如何支撑他出兵关中?

缺粮,这是杨禹目前最为头痛的问题,而且缺粮的不止是第七军,各军都缺,眼下离秋收还远着呢,之前搞来的粮食,能支撑到四月底就不错了。

杨禹有些为难地看了看杨子安等人。

杨子安一脸发苦地说道:“秦州境内能征调上来的粮食基本都征调完了,再想像上次那样派军队外出抢掠也不太可能了,一来会影响春耕,得不偿失,二来有了上次的经历,四邻之敌都加强了边境的管控,小股兵马过去劫掠的做法也行不通了。”

说到这个事,跟在后面的魏玄、韦典也都不禁愁眉不展,杨禹也是搜肠刮肚的想了许久,然后说道:“实在不行,春耕过后,让各军团把大部分耕牛也给杀掉作为口粮吧。先撑到秋收再说,大不了将来再去买再去抢,总之,只要能坚持到秋收就是胜利。”

杨子安摇头道:“只怕把所有耕牛都杀了,也不足以撑到秋收。”

眼看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杨禹只得一咬牙,把魏玄叫到一边,单独对他说道:“老魏,你让嘲风立即动起来,发动当地百姓,检举豪绅大户的不法行为,不管胡汉,确实有罪的,让官府没收田地家产,男丁充军,妇孺随军。没有罪的,也要敲打一下,让他们把粮食牛羊卖给官府,我就不信秦州真就筹不出一点粮食来了。”

之前杨禹让魏玄物色人选,成立一个叫“嘲风”的组织,安插到各郡县去,监察各郡县的情况,防止有人作乱。毕竟秦州原来是羌人在统治,且各游牧部族人口占了半数以上,对这些人杨禹不得不防。

魏玄有些迟疑地说道:“明府,兹事体大,若真这么做,只怕会激起民变啊。”

“若非万不得已,我也不会出此下策,你放手去做吧,我会传令各军做好应变准备,谁要是敢叛乱,立即以雷霆之势灭了他。”

这实际就是要搞一次打土豪,分田地,那些豪强有几个没有不法行为的?真没有那你最好也要捐些钱粮。否则秦州垮了,留着你资敌吗?

本来秦州初定,百废待兴,杨禹真不想这么干,不过这样也好,一来是为了筹粮,二来嘛,也可以对秦州彻底梳理一遍,削弱一下地方豪强的势力,尤其是那些少数部族的势力。

杨禹对这些少数部族倒没有多少的偏见,但他们由于生活习性使然,过惯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注定了他们比较缺少向心力和忠诚度,很容易改附于强者。

因此,若不削弱一下,将来外部强敌入侵之时,这些少数部族很可能便是最先反叛的群体,给秦州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这事情各州县同时展开,难免会出现一些叛乱,但杨禹现在可是整整拉起了十万大军,在提前做好了应变准备的情况下,就不信还有谁能让秦州变天。

魏玄见杨禹心意已决,加上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也没有再劝了。

吩咐完这件事后,杨禹在李当归和罗铭的引导下,继续察看了第七的营区。

天水一带山青水秀,但也有很多黄土塬,第七军的驻地便位于城外的黄土塬下,春耕前的两个月,士兵们在黄土塬上开挖出了一排排的窑洞,开挖出来的黄土又用来填平校场,硬是在窑洞前填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校场,用作军事训练。

当初与西秦作战时,俘虏了不少敌军,这些俘虏被分到各军管束,第七军分到了五百多人,正一边从事体力劳动,一边进行汉化教育,表现好的,将来才有机会加入军队,或成为自耕农。表现不好的那你就只能一直在军垦农场劳动了。

由于大人都垦荒去了,营地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人其实也没闲着,都在做些纳鞋底、补衣服、烧水煮饭的活计。

孩子们多数还太小,实在做不了什么,多数在校场上乱窜,有的甚至跑到外头去抓虫子,玩泥巴。

杨禹看了不由得停下脚步问道:“你们第七军的学堂怎么没有办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