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箱子里的皇城 > 第一百零一章 以信为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

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

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

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

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

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诸葛亮认为师出以律,

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

“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将苑·将材》一文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

“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一文中说阴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

“赏贤罚罪”、“安仁和众”、“保大定功”、“丰挠拒谗”。

一、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如诸葛亮亲着的《法检》两卷、

二、《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

三、《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便宜十六策·斩断第十四》

四、一文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

五、“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

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信,

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

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

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

“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

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

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

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

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

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

在建兴元年(223年)十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着,在建兴二年(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

这样,在建兴三年(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

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

建兴三年(225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

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

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

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

建兴三年(225年)秋。整个战役胜利结束。

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

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

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合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

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蜀军粮尽退军。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

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

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

司马懿和张合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

张合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

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

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

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

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着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

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

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

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

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

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

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

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

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

大力推进郡县制,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同时,他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

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他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

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

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

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

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为此,他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

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另外,他还通过重用氐、

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和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

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着《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221年),

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

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

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

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

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223年)义作二鼎,

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

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

北宋时周越所着《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

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

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

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

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

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

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

《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

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

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

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

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

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

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

“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

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

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

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

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

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

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

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

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

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宅西背北临水,

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

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

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

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

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着——《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