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建军在牛莉莉的有意引导下,内心竟对牛莉莉生出同情:

看来,这牛知青,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他却不知道,现在的他,己经落进了牛莉莉给他编织好的套子里了。不久之后,他与牛莉莉搞对象的传闻就会满天飞舞。

自从大队部宣布了招聘老师的消息后,许多知青都在通宵达旦地努力学习。虽是临阵磨枪,但不快也光不是?

时间过得很快,三天过去,招聘老师的考试就开始了。

校长大队长商量之后,公布了老师考试的安排:分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过后选出前五名参加面试,然后选出综合分数最高的两个做为教师。

先进行的是笔试。当时参加笔试的有二十八名,其中只有六名是村里的孩子。

笔试结果出来的很快,大队长陆长根当众宣布了成绩排名前五的名单,他们分别是:西大队知青沈思雅、周凤和夏志鹏,东大队知青点点长罗胜利和卢凤仪

五人全是来自知青点的知青,这下熊老太有意见了,她指着大队长的鼻子问:

“教我们红旗大队的孩子,却不要我们红旗大队的人当老师,这是个什么道理?”

大队长体量熊老太一个女人家撑门立户不容易,平时就多退让些,谁知这熊老太竟然以为大队长是个软柿子,当面下起大队长的面子来。

熊老太的话一说出,众人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了大队长,特别是那些村里来参加考试的村民,他们的眼睛简直都放出光了。

如果教师名额是从村里的人出,那他们是不是也都有机会做老师了?

大队长看着他们,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们的孩子,你们是愿意让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教,还是愿意让一个大学问的人教呢?”

这个问题这么简单,大家根本不用思考,当即就笑着回答:

“这还用说吗,谁愿意把孩子交给一个不懂五六的人教,如果那样,孩子还上什么学?”

“这不就结了,咱们是招老师,当然要找那些有学问的,你们没有什么学问,还想当老师,想天鹅屁吃?”

大队长说完,又看了一眼熊老太,说:

“大姐,不是我说你,你还好意思问为什么不让咱们村里的人当老师?你去看一看这几个人的成绩去,哪一个能是当老师的料!

别人不说,就说你们家小四,那也算是上过高中的人,你看看他考了几分?二十分!那成绩我都不好意思说,学了那么些年,东西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行了,咱也别说三道四了,刚才我念到名字的五个人跟我去学校,其他人都赶紧去上工吧。”

大队长领着人去面试了,熊老太弄了一个烧鸡大窝脖,旁边卢小四还嘟囔着埋怨她:

“我说了不去考,你非让我去考,考就考呗,你还非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去质问大队长,看看丢人了吧。”

熊老太也是气得肝疼,但她却是有火无处发,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捧在心尖尖上的儿子,原来竟然是个学渣。

唉,白操心了。

另一边,大队长领着周凤,夏志鹏,沈思雅,罗胜利和卢凤仪五人进行面试。

所谓的面试分两步,一是校长问他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二是安排几人在课堂上试讲,试讲的顺序由他们自己抽签决定。

在第一步,就把夏志鹏和罗胜利给刷下来了,因为两人在对待孩子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

特别是夏志鹏,校长问他对待调皮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张口就来一个不听话就打,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虽然听起来是有一定的道理,可是……

第一个上台的是卢凤仪,她可能有些紧张,讲得磕磕绊绊的不太流畅,不过,在她发现底下有学生没有好好听课,能够及时走下讲台去提醒学习,校长对这一点还是特别满意的。

第二个上台的是沈思雅,沈思雅有上一世的记忆,知道这两个位置是卢凤仪和周凤的,自己不过是个工具人。便不太在意,来了个随意发挥。

她根据所给的内容,想到什么讲什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而且与听课的孩子打成了一片,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等到了周凤,估计前面已有两人讲过了,她也知道了讲课应该避免哪些方面的失误,往哪个地方发挥,因而,她一点儿也不紧张。

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到了学生的反映,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也不错。

最后,经过校长和大队长他们的综合评判,确定让卢凤仪和周凤入选。

至于沈思雅,他们认为,她虽然表现不错,可她本身还是一个孩子,目前无法胜任教书育人这一项工作。

对于这个说法,沈思雅不以为然,但也坦然接受,对她来说,做不做老师都是一样的,可能过了年,家里就会想办法让他和夏志鹏回城了。

卢凤仪和周凤被选上老师的消息,很快就在红旗大队传遍了,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但这些都影响不了牛莉莉套路赵建军的进程。

牛莉莉给赵建军二块钱,让赵建军给她打十捆柴。赵建军答应了。

当赵建军把柴背到知青点,充当牛莉莉的柴禾数目时,许多人都开始八卦:

“赵知青,你是不是和牛知青在谈恋爱?”

赵建军自然不承认,当然也不敢说出两人之间的交易,只好敷衍大家:“没有,你们不要胡说八道,我就是团结革命同志。”

大家听了赵建军的回答,都哈哈大笑,都不相信:“那赵知青也团结团结我呗,也给我打十捆柴来。”

“行,你给我两块钱,我给你打十捆柴。”赵建军也毫不客气的回答。

可惜赵建军说的很认真,大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