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周鸿袆也不是很缺钱,他在今年一月份刚以1.2亿美金卖了3721,周鸿袆分了好几亿人民币。只不过周鸿袆不是个安分的人,闲下来一段时间后他又想创业,也就是奇虎360公司。同时他还联了100多位来自3721和雅虎的旧部,正因为有这么多人周鸿袆担心自己的钱不够烧,所以才向红星资本申请融资的。而且周鸿袆的开价很随意,五千万20%的股份,这对于一家还在筹划中的公司来说已经是天价了,可没想到红星资本没有讨价还价就同意了,所以周鸿袆才想来看看方宇这个年轻的投资人。
随后的几天里,方宇在北京陆续见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雷布斯雷军,只不过此时的雷军还在金山公司担任cEo,创立小米还要几年后。方宇和雷军见面也是为了结个善缘,方便以后投资小米。
其间娜沐还给方宇打了电话,说是瑞丽的中式小楼群都装修好了,金玉堂可以正式开业了,娜沐问方宇要不要来看看。只是现在方宇正忙着红星资本的事情,哪有时间去瑞丽,方宇只能交待娜沐,帮金玉堂找两三个口碑良好的翡翠师傅坐镇,然后再对外宣传,特别要通知缅北大小各民族武装势力,金玉堂开始收购百万级别的极品翡翠明料,随后方宇转了一千万给娜沐留做金玉堂的备用金。
红星资本和那些北京企业谈成合作后,尽职调查和议定融资合同需要一些时间,方宇没在北京停留,11月9日,是方宇22岁的生日,但方宇没有庆祝,而是带着邱云云田颖和一众保镖飞往了上海。方宇来上海除了红星资本的工作,还要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访陈天桥夫妇,因为方宇就要清空盛大公司的股份了。
不过方宇没有直接去见陈天桥夫妇,而是先拜会了中蕊国际的张汝京。张汝京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曾在米国倭寇新加坡台湾等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他看到国内半导体产业过于落后时,52岁的他在2000年放弃台湾优越的生活,带着全家来到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张汝京不但自筹了1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最重要的是他还带来了400多名全球芯片行业的技术专家。中芯国际在张汝京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就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拉近了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芯国际与华为一直是国内半导体的带头大哥。
同时张汝京因为帮助国内发展半导体产业,被台湾当局开除了台湾省户籍,禁止他再回湾湾。也因为中芯国际发展过于凶猛,米国开始指示台积电多次起诉张汝京,并严令荷兰阿斯麦公司禁售高端光刻机,否则中芯国际早已发展成为世界晶圆代工厂的老大。后世国人评张汝京推动中国芯片技术前进了三十年,所以尊称他为“中国芯片之父”。方宇对这样一个爱国科学家是十分推崇的,所以到了上海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张汝京。
此时的中芯国际外资股份很多,有高盛的,有摩托罗拉的,有橡树投资的,有淡马锡的等等,股份比较分散。这也是张汝京创业之初的无奈之举,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张汝京还要考虑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问题,只能让中芯国际接受大量的外资股东。后来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国资也多次注资中芯国际,这才逐渐把外资的比例压缩得很小,中芯国际也从外资公司逐渐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公司。
方宇之所以想投资中芯国际和华为,并打算长期持有他们的股份,就是看重中芯国际和华为未来在中国芯片产业中的地位。成为中国芯片产业龙头老大的股东,这个身份可以给方宇带来很多荣誉和便利,这样的无形资产是无价的。也是因为此时中芯国际的股权比较分散,而外资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红星资本才有机会从这些外资机构手中买下他们的股份。
这笔投资是李冰帮方宇谈的,因为红星资本接手的刚好是高盛在中芯国际的股份,交易价格是一点二亿美金3%的股份,这也是红星资本今年最大的一笔投资。高盛当初投了3000万美金,短短4年就翻了四倍,双方的第一次合作都比较满意。方宇是想多买些股份的,可其他投资还需要钱,区区五十亿根本不经花。好在这次投资拿到了3%的股份,也等于拿到了入场券,以后中芯国际还有多轮融资,红星资本做为老股东也有了优先权。方宇在感叹钱不够花的同时又感觉十分庆幸,努力赚钱了好几年,现在自己终于能从外资手中夺回中国企业的部分股份了。
做为小股东,红星资本在中芯国际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方宇拜会张汝京,只是想认识一下这个传奇人物,并表示自己会坚定的支持他。56岁的张汝京对方宇的感觉也不错,这么年轻就能创下不小的事业,就算在西方国家这样的青年才俊也是不多见的。
拜会完张汝京,方宇紧接着去杭州约见了马老师。马老师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有人喜欢他,也有人讨厌他,可不管怎么说,马老师给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国人带来了很多的福利。方宇对马老师说过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要让坐在位子上不作为的人不爽”,“我不喜欢钱我对钱不感兴趣”等经典名句记忆犹新,只可惜后世马老师在55岁就早早退休了。
此时的阿里已经融资过两轮了,第一轮是1999年阿里刚成立的时候,高盛等风投机构投了500万美金。第二轮是2000年软银等多家机构投了2500万美金,其中软银投了2000万美金。红星资本刚接触阿里的时候,正碰上马云和软银等机构谈着第三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