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高燧精神一震,王纯显然是早就做过准备,开学第一课首先讲的便是大学。

“大学可以说是四书之一,也可以说是儒家经学奥义的三大总纲,一明明德,二亲民,三止于至善。

明明德为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以远大追求来完善自己求学的自觉,若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准则束缚自己,则落了下层。

亲民亦是新民,新民者进取也,以学以德自微末而自茁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德与才与日俱进。”

这篇大学朱高燧曾经学过,甚至可以全篇背诵,但听完王纯的讲解才知道什么叫鞭辟入里。

王纯坐在椅子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由浅入深发人深省,半个时辰的时间,课堂上鸦雀无声。

课堂上的这些学子不过十三四岁左右,而且大多都是求学无门,如今能听到天下鸿儒的讲解,眼神中透露出无限的求知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经学之中的内圣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属经学外王之学。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先学而致用,也是合了我大明理工学院经世致用的之训。”

学院中响起了几声撞钟声,王纯也从椅子上站起身来,但却并未离开,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字字苍劲有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理工学院有教无类为天下寒士广开方便之门,不忧饥,不患寒患,不乏名师。

开学第一课,我以《大学》开章,以《劝学》收尾,今日之我可胜过昨日之我,今日之学子亦可以超越今日之师,望诸生在此刻苦奋进。”

王纯毕竟上了年纪,朱高燧本想搀扶一把,可却被王纯拒绝。

“我不累,而且从未有一刻感觉到如此知足。”王纯笑道“陪我走走。”

王纯来了兴致,甚至想要在学院中转一圈,不远处就是涛涛江声让人心旷神怡。

“王师今日的所讲发人深省,这帮学生有福气了。”朱高燧说道。

“经学是浩然正大之学,是修德立身之学,若算学与物理学不能展现出存在的必要,或者你们的能力无法担任现有的职责,身为院长我一定会予以裁撤。”

昂?王纯一句话让朱高燧有些措手不及,自己创造了这所学校,自己请他来当院长,现在老头子想炒他鱿鱼?

“我不会给您老这个机会的,忘了告诉您了张守敬师从燕山朱世杰!”

“朱世杰?算学宗师朱松庭?”王纯有些惊讶。

“正是。”

“我幼年时就曾听过朱世杰的大名,只是元末乱世这位算学宗师隐居的巷子以及其宏伟巨着毁于一旦,老夫还唏嘘不已,没想到大师遗作仍在,幸甚至哉,幸甚至哉啊。”

知道了张守敬的来历后,王纯甚至都想在一旁做旁听。

朱高燧将张守敬编撰的算经刊印成册,每人一本,整个大明几乎没有人接受过系统的算学指导,因此这只是最简单基础的算册。

“自今日起,我便是你们的算学先生张守敬。”

张守敬心中有些激动,他两年以来呕心沥血将算学由简入繁做了规整,又经过朱高燧的补充终于完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的理论规范。

“我将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本算学初级的讲解,现在打开第一页,数!”

“数最早的出现的时代已不可考,但我的老师曾记录过一些甲骨卜辞上有过计数的文字,这证明早在殷商时代数字就已经出现。

数字自形成起就并非一成不变,从简单的绳结计数,到更加复杂的一纵十横,百立千僵的算筹,数也在随着时间推移越发进步。

今日我们要讲的是一种新型计数方式,这种数字由印度人创造经阿拉伯人传入了大明,故而名为阿拉伯数字。”

张守敬从1到9全部列在了黑板上,一两天的时间能够把这些数字全背下来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因为王纯在旁听,所以张守敬有意想要讲更多的内容。

“算筹虽然可进行一些计算,但若是计量单位较大,要用的筹就会更多,计数百万用上万根筹显然并不现实,若用阿拉伯数字则更加简单,也能够便于未来进行更发繁琐的计算。”

张守敬讲的眉飞色舞,甚至如果不是朱高燧给他使眼色,他都准备从整数讲到小数,从正数讲到负数,从负数讲到分数!

王纯也看不懂这几个古怪的符号,但随着张守敬的讲解,王纯脑中越发骇然。

他曾经在六部供职,年轻时做过户部的小吏,户部所涉及到的无论赋税还是人口都是以千万计。

每一次统计赋税或者人口,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数,而且稍有差池就需要推翻重来,往往只是记录数字的纸就有一大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还经常会出现库存与所记录对不上账目的情况。

若能以阿拉伯数字来代替,户部和地方至少能缩减一半的冗员。

“好一门深奥的学问。”

王纯打开算经初级看了看,而这能够引发户部震动的阿拉伯数字,只是算经初级中最简单的一篇。

王纯已经在心中盘算是否要上个折子,最应该上这门算经初级的人,是户部的那些官员。

最后一节课,就是朱高燧自己要教的物理学。

他搜肠刮肚将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搬到了大明,本以为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整个明朝都没有数学根基,这让朱高燧的编写工作也格外艰难,只能先粗浅的讲一些理论。

朱高燧只能以滑轮开始在大明的第一节课,教室的人除了徐祯以外,其他人都没有物理学的基础,比起动嘴皮子,动手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