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顿好了周絮以后就该想办法去救周芸,不管怎么说,锦绣坊那天晚上确实发生了暴乱,而周芸怎么看都是罪魁祸首,又或者是用来顶罪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就在朱高燧为难的时候,朱高炽大腹便便的走来,太子爷属于每见一次就胖一圈的人。

“太子爷我正有事要找你呢。”

朱高燧谄媚的跑过来,搀扶着太子爷落座。

“无事献殷勤。”太子爷说了一句。

“怎么可能无事,当然有事了。”

“是周芸吧。”太子爷早就猜到了朱高燧想干什么。

“太子爷明鉴,这周芸是个可怜人,人家报官的时候你们官商相护,人家自己报仇了你们又把她抓了起来,左右都不行,这不是要把好人逼死吗?”

太子爷用手指了指朱高燧笑了笑,对这个连皇帝都敢顶撞的兄弟有些无可奈何。

“像薛家这样的情况毕竟只是少数,以后你可不能胡来。”

朱高燧把太子爷说的这句话当成了在讲条件,现在的他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下不为例,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愿意小报上交给咱爹和你,如果用的好这抵得上十万大军!”

“我们要这东西做什么,治理国家靠的是正道。”

太子爷以为朱高燧是想让他和皇帝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其他江浙世家,于是摇了摇头。

“报纸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以做成每周发行一次的形式。

周报每七天一刊,登载天下奇闻、文人轶事、坊里趣闻等等,我大明百姓消遣方式匮乏,这南京周报定能丰富日常。

其他不用讲,也可以专门留下一版时政要略,这施政要略可以让天下百姓了解到朝廷的动向了解到陛下的意图,让天下百姓都参与到家国大事中来,上下一心,不至于’上御民而万姓不知‘。”

朱高燧有些着急,没有见识过舆论强大的人很难想象这一张纸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或许是被朱高燧说动,太子爷听完觉得确实有可行之道。

如果换做以前,这报纸历朝未有太子爷会非常谨慎,可有之前贡献的良种和蒸汽机的先例,事实也证明了朱高燧所言不虚,因此他才愿意一试。

“有没有具体施行之法。”

“廖叔,你去把华先生请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廖忠也知道这是要把华元清推荐给太子爷,因此也不敢有半分耽搁,两人并未等多久,车马就返回了赵王府。

华元清知道自己要见到太子爷时面色红润脚步都轻快了不少,赵王爷只是一地藩王,可太子爷是未来的储君,以后的皇上!

华元清原本就在宫内待过对规矩都懂,见到太子爷以后不敢有丝毫逾矩,恭恭敬敬的行礼。

“洪武朝迪功郎华元清见过太子爷,见过赵王爷。”

“在我家没那么多规矩,华先生快入座。”

华元清上了年纪,原本廖忠想要搀扶他一把,可华元清却坚持自己起身,决计不肯给太子爷留下年老不堪用的印象。

“华先生,会通馆是南京城最大的刻书场了,像这种小报一日能做多少?”太子爷问道。

“若是太子爷有令,我会通馆可再募集更多的刻匠油墨匠,一日十万份。”

朱高燧心中暗自感慨,果然赵王的身份不能跟太子相比,太子爷还没吩咐这老贼就要招兵买马一天印十万份,他口干舌燥才能印三万份,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今天和昨天可不一样,不能只要求数量,这小报需要重新装裱排版,刊印质量和纸张质量甚至要比一般的书籍更好,七天刊印一次,至于名号就叫南京周报。

像一些文人诗词文章或者青楼趣事可以单取出来列为一报,就叫南京娱报,我的西游记可以刊登在娱报上。”朱高燧说道。

“没问题!”

看到华元清见到太子激动的那样,让他倾家荡产都一定乐在其中。

“华先生但是有一点,这报纸以后归属于朝廷所有,所有要刊印的内容都必须先上报朝廷,经过核准以后才能见诸于众。”

太子爷朱高炽外表忠厚可胸有锦绣,若是不能控制住源头,薛家苏家这样的事一定会二度上演。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华元清没有拒绝,只要能得到重用就算是搭进去再多钱也无妨。

“当然也不会让华先生白忙活,我会进宫将赵王与华先生所言呈禀陛下,并与工部商议以后拟建稽考司,由华先生担任主事一职。”

华元清读书多年修身养性,本以为自己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没想到此刻欣喜溢于言表,连忙叩谢。

“多谢太子,多谢赵王!”

“现在说谢言之尚早,具体能不能行,还需要看圣意。”

华元清年轻的时候以迪功郎入宫,想要求取功名于仕途上有所晋升,遭到了十几年冷遇让他心灰意冷的离开。可他又不想成为商人,这才创办了会通馆,没曾想如今老来仕途却找上了门。

把心情激动的华元清送走,南京周报的事情也算是敲定了。

“这报纸我也算是大功一件吧。”朱高燧若有所指。

“得了吧,你不就是想让我放了周芸?这可不是我说了算,要大诰裁定她的罪过。”

“好好好,大明律定罪我没有意见,只是我想听听太子爷的意见,你觉得会怎么判?”朱高燧拐弯抹角的问。

“所有律法的存在都是为了惩恶扬善,如果让我判,这周芸不但杀人无罪而且杀贼有功。”

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朱高燧才算是松了口气,大诰的条例是死的,但用的人是活的,何况皇帝和太子爷有阐释大明律的权利。

对于自己这个大哥,朱高燧自然是佩服的很,无怪最后能得到仁宗之名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