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檀接下绿枝递来的锦盒,朝内殿的方向谢恩:“妾身谢娘娘的恩赐。”
“娘娘给每个亲王妃都备了两份礼,一件是见面礼,一件是新婚贺礼。”绿枝解释道。
沈青檀眸光微微一动,绿枝这一番话是在说皇后一碗水端平,并非是因为特殊关照,方才多给她备一份礼。
“劳娘娘惦记。”沈青檀有些受宠若惊,垂下眼眸看着匣子上精雕细琢的如意纹:“我听说娘娘心肠软和,最是仁慈善良。我与王爷在大周成亲,娘娘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新婚贺礼。”
绿枝听了沈青檀的话,恭敬地说道:“王妃,您的脸色看起来不大好,想必是昨日舟车劳顿累着了,身子骨还有些不适。奴婢恰好要去太医院为娘娘取药,送您一程?”
沈青檀听闻绿枝提到她的脸色,隐隐明白绿枝的用意:“有劳了。”
她从长乐宫出来,便瞧见一个宫婢鬼鬼祟祟地离开。
沈青檀瞥了身旁的绿枝一眼,若无其事地坐进软轿里头。
内侍抬着轿子,朝宫门走去。
软轿停在宫门口,沈青檀坐上马车,从袖子里取出帕子擦拭脸上的细粉。
流月挑开车窗帘子,瞧见马车缓缓行驶,旁边守着从广陵王府带来的护卫,方才松了一口气。
她放下帘子,询问道:“王妃,皇后娘娘是担忧淑妃刁难您,方才特意为您解围吗?”
毕竟绿枝的一言一行,是需要经过皇后娘娘的授意。
沈青檀摸不清皇后娘娘的心思,虽然皇后极少露面,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但是手里牢牢把控着后宫的权势。
今日淑妃有意挑起皇后与他们广陵王府对立,依照皇后的手段与城府,恐怕看得分明。
皇后娘娘吩咐绿枝送她出宫,是故意做给淑妃看的?
毕竟淑妃所出的贤王,对皇后所出的齐王更具有威胁性。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就是皇后为何对她施以援手的缘故吧?
沈青檀回道:“算是吧。”
她打开皇后送的贺礼,匣子里装着一套点翠嵌红宝石与珍珠的头面。
她打开第二只如意纹匣子,只见匣子里躺着一块翡翠玉佩,坠着红色的穗子,编了几颗玉珠作为点缀。
沈青檀取出玉佩细细端详,玉佩是光面的,并没有雕刻任何花纹,看不出特别之处。
只是用做装饰的几颗玉珠子,镌刻着规整的梵文。
她仔细分辨梵文,没能辨认出是什么字。
佛经一般是用梵文写成,沈青檀猜测珠子上镌刻的是佛经,便没有再继续查看,把玉佩重新放回了匣子。
-
昭华宫,淑妃面色阴郁,实在是没有想到沈青檀巧舌如簧,自己非但没有占上风,反而被推到风口浪尖。
后宫里的女人,但凡想要往上爬,就会对她充满敌意,想要将她这一块绊脚石除之后快。
这时,一位宫婢急匆匆走进来,屈膝跪在地上禀报:“回禀娘娘,皇后娘娘派身边的绿枝将广陵王妃送出宫。”
淑妃嗤笑一声:“皇后当真是想要拉拢广陵王啊。”
可惜了,赵颐在北齐注定出不了头。
皇上对赵颐有的只有防备与利用,又怎么会让赵颐在北齐掌权呢?
赵颐如果不斩杀哥哥的话,说不定此次立功会被封赏,并且迅速在朝中站稳脚跟。
赵颐的冲动,让他错失了唯一一次可以在北齐掌权的机会。
因为皇上再也不会安排差事给赵颐出头。
“娘娘,广陵王在北齐无权无势,只是一个空有封号的王爷罢了。”红翘端来一杯茶,劝道:“您想要为大人报仇,今后多的是机会,千万别为今日的事儿气坏了身子骨。”
淑妃没有应红翘的话,每每想到哥哥惨死在赵颐手里,她便恨不得立即将赵颐千刀万剐。
红翘小声说道:“奴婢打听到了,广陵王去御书房觐见陛下,陛下至今还未召他进殿呢。”
她看了一眼窗外,脸上带了笑意:“广陵王大病初愈,身子骨虚弱得很。这大冷的天儿,千万别再受冻了。”
淑妃闻言,心里痛快了。
皇上是故意冷落赵颐,借此敲打赵颐呢。
她招一招手,示意红翘附耳过来,交代了她几句话。
-
与此同时,赵颐长身玉立在御书房门口,眸光落在紧闭的门扉,隐隐听到殿内传来的争执声。
守在门口的内侍,瞧见赵颐脸色苍白,担心他会有个好歹,拎出一个袖炉递给他。
“王爷,陛下在召见大臣,不知何时召您入内,您先用袖炉暖一暖手。”
赵颐盯着袖炉,正要开口。
“砰”的一声,殿内传出瓷器砸在地上的碎裂声。
内侍吓得一哆嗦,缩回到门边,透过门缝往殿内望去。
“陛下息怒。”大臣屈膝跪在地上,继续进言道:“百姓在民间传颂广陵王,并且在为广陵王鸣不平。”
“广陵王堂堂一个皇嗣,处置一个谋害皇嗣,为祸百姓的奸佞之臣,竟然要用他治理瘟疫的大功去抵罪。”
“这无疑是在告诉天下人,林家人凌驾在皇权之上。皇威何在呐?”
“广陵王斩杀朝廷四品大臣,便已经是触犯了北齐的律例,就该按照律例责罚。”北齐帝满面怒火:“功是功,过是过,岂能混为一谈?”
“罪臣林奕藐视皇威在前,广陵王的举动是在树立皇家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震慑怀有不轨之心的逆臣贼子。”
大臣们继续劝谏:“陛下,您若不重重惩处林家,平息了民怨,恐怕今后人人都不会将皇族放在眼里。”
北齐帝攥紧了拳头,额头上青筋鼓动。
这些大臣一个个都在逼他妥协,给赵颐封赏平息民怨。
赵颐是什么身份?
他们一个个全都忘了吗?
“一个区区朝廷大臣,就敢刺杀皇子,还不被惩治。民间已经有人在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谚语。”
年迈的御史高声呼道:“皇权不可侵犯啊陛下,老臣愿意以死谏之。”
北齐帝听到民间流传的谚语,脸色骤然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