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将太后送到窦玥熙的封地,并留下了不少人,名为保护,实则是监视。
太后并未如众人所想般一蹶不振。她迅速接手封地的一切。
她命人在封地里开垦农田,发展商贸,还开设学堂,广纳贤才。
一时间,封地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小皇帝听闻此事,心中惊奇,他没想到她那个只知道玩内宅手段的母后还有这般见识和手段。
不过,他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母后在成长,他更不会落后。
小皇帝更加勤勉于朝政,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奏折,与大臣们商议治国良策。
他深知自己要更加勤奋,才能真正稳固这大好江山。
而太后这边,随着封地日益繁荣,她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一些心思活络之人便悄悄前往封地投奔,其中不乏曾经朝堂上被小皇帝清洗的人。
“陛下,太后此举怕是有招揽人心之意,长此以往,恐生变数。”
许多大臣忧心忡忡。
小皇帝却摆了摆手道:“无妨,封地有玥熙在,乱不了。”
大臣们表示,小皇帝太笃定、太自信了!
小公主那么小,能做什么?
小皇帝虽如此说,心里却也留了一分谨慎。
他暗中派出心腹前去查看。
这心腹刚到封地边界,就看到一群孩童正在诵读诗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进入城中,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往来有序。再看窦玥熙,正跟着几位先生学习治理之道。
原来,太后自知势单力薄,培养女儿便是最大的倚仗。
她教导窦玥熙要心怀天下子民。窦玥熙聪慧过人,学起来极快。
心腹回禀小皇帝后,小皇帝不禁对这位妹妹刮目相看。
小皇帝沉思良久,决定亲自前往封地探望太后和妹妹。他轻车简行,悄然抵达。当他看到封地的盛景时,内心震撼不已。窦玥熙得知哥哥前来,恭敬地迎接。小皇帝仔细打量着她,发现她举止间已有几分沉稳大气。
小皇帝与太后相见,太后微笑着应对,毫无心虚之色。
小皇帝道:“母后,您如今在封地做得极好。”
太后答:“哀家只是想为玥熙谋个好前程。”
小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回宫之后,小皇帝下旨表彰太后封地之功,同时赏赐诸多财物。这一举动令众臣不解。
小皇帝解释道:“朕之天下,若各处皆如太后封地一般繁荣,何愁不兴盛?朕嘉奖太后,亦是希望其他地方效仿。至于人心,朕相信只要朕施政为民,民心自然向着朕。”
“而且,玥熙与母后,肯定想不到一起去。”
果然,太后积蓄力量三年,自觉已经小有成效。就想带人直扑京城。
可临行前,才突然发现,她的很多人,都站在女儿身后,一动不动。
窦玥熙走上前对太后说道:“母后,您教导我心怀天下子民,如今封地安乐,皆是母后卫子之功。但儿臣以为,这天下苍生已得安宁,不应再起战火。”
太后瞪大双眼,不可置信地看着她,“你竟然背叛本宫?”
窦玥熙平静地回应:“儿臣并非背叛,而是遵循母后教诲,以大局为重。”
小皇帝此时带着人马赶到,“母后,朕早料到会有今日。玥熙妹妹心地善良,不愿生灵涂炭,朕亦不想与母后兵戎相见。”
太后气得浑身发抖,“你们早就串通好了?”
小皇帝摇摇头,“并非串通,只是朕相信妹妹的选择。”
太后环视四周,那些曾追随她的人目光坚定地站在原地,并无随她入京之意。
她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是哀家输了。”
小皇帝赶忙上前扶住太后,“母后,您依然可以安享荣华,管理封地。朕希望您与朕一同守护这大好河山。”
从此,太后放下争权之心,与小皇帝齐心治理国家,窦玥熙则在封地继续推行善政,整个国家愈发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