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绝命皇太子 > 第85章 灾民迁徙,成立军户卫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章 灾民迁徙,成立军户卫所

可这几个月怎么办?

每天几十万斤谷米,长期这样,坐吃山空,不是个法子。

还有,就算返回灾区重建,至少第一年,完全得依靠朝廷救济度日。

半晌,史申义叹了口气,率先开口道:

“殿下,城内救济钱粮也是不多,漕运这次供给国库约十二万石谷粮,有一半调运至各重灾州府,而京城郊外这个灾区,灾民接近二十五万人,加以赈灾军民等数万,每日消耗谷米约二千石,储备谷粮充其量,也就维持一个月余。”

朝廷内的财政情况,作为户部尚书,史申义是最清楚不过。

就算没有这些灾民集聚,谷米赈灾恐怕也只能支撑三个月。

入冬之后怎么办?

元智沉思良久,叹道:

“同为终晋百姓,岂可见死不救?外军也正好缺乏丁口,这些灾民收容起来后,以后开垦荒地,编军练伍,军民两用,这是最好的去处,至于粮钱紧张,尽量想办法,无论来了多少灾民,尽量不死一个。”

郭威道:

“殿下仁厚,是我终晋百姓之幸也,刚才太子殿下提到外军和开垦荒地,军民两用话题,臣豁然开朗,臣在雁门关一带待有数年,知道北疆地区,幽州渔阳郡一带,长期战乱,居民稀少,大片耕地荒废,可否考虑迁徙部分灾民过去?”

“迁徙灾民到边陲,汉武帝时期就曾经做过,可那是花了数年才得以完成,而咱们几十万人,一下子怎么安置,今后怎么管理?”徐辛春疑惑道。

“是呀,以个什么样的体制,难道都放给地方州府,他们会叫苦不迭,抱怨朝廷给他们增加负担。”

“……”

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

元智一听,精神振奋,思绪放开了。

他一下子想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的制定的‘卫所军户制’。

幽州渔阳郡一带,就是后世的北平一带,那里江河纵横,非常适合开稻种植。

“郭爱卿这主意不错,幽州一带,马邑雁门等地,集聚几十万人没有任何问题,咱们可以采用卫所军户制。”

“卫所军户制?”

大伙面面相觑,都看向太子爷。

“孤前些日子里阅读到东汉曹孟德的立着,书中描述过魏军的军所制。”

元智先来了个开场白,引入曹孟德的治军之道。

“简单地说,就是在幽州渔阳,马邑,雁门一带,设立卫、所两级军事组织,所有灾民均纳为军户,开荒耕地,自给自足,就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朝廷统一发放耕牛,农具,种子等,并且给予一定的安置钱粮。”

“朝廷成立一个叫军户司衙门,可暂挂在兵部,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生产,具体的条例可先试行,由北疆搞出经验,再向全国推广。”

“殿下高见,只是军户司衙门由谁来领头呢?”

“是呀,军户司既管军务,又有民事,军民两用人才去哪

里找?”

“???”

大伙又议论开了。

现在的东宫这边,既要拥护太子新政,又要有才干的人

才,严重缺乏。

元智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孤已有了人选。”

“谁?”

“设军户司左右提督两人,兵部左右侍郎职衔,从二品与正三品。左提督要有统筹领导才能,从政经验丰富,又能忠于新政,孤推荐王宝权。”太子抚摸着下巴胡须,笑眯眯说道。

“王宝权?”

众人惊愕。

不过仔细一想,感觉此人还真的很合适。

他全家十几口被曹其昌所杀,对奸党集团恨之入骨,从心投靠太子,死心塌地。

他从政二十余年,官至政事堂左侍郎,正二品衔,管理经验丰富。

“他的伤病养得差不多了,给他一个新的活法,赐名元廷生,军户司提督衙门,就设有幽州渔阳郡,把整个渔阳郡都划入军户司。”元智道。

赐以皇姓,这可是一种荣誉啊。

“太子殿下,王宝权虽说管理协调能力出众,可毕竟是个文官,而军户司有戍边职责,还需要一位大将军。”徐辛春疑惑道。

“大将军人选,也就是军户司右提督,孤有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下,元智看向郭威身边的郭瑞。

“少将军郭瑞,五年前就是定襄郡主将,对北疆情况熟悉,这次出任军户司右提督,赐镇远大将军,兼幽州道巡察使,三品衔,可否愿意?”

郭瑞一个怔愣,心里大喜,看了一眼父亲投过来的赞许目光,他双手抱拳,单膝下跪,向太子行了一个军礼。

朗声道:“回禀太子殿下,末将郭瑞愿听从殿下调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下子总算是抱上粗大腿了,年纪轻轻的就是三品武官,戍守边疆的大将军。

这位监国太子爷未来的大舅子,将来的国舅爷,从此感到扬眉吐气。

这时,他充分体会到,什么叫皇亲国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恭喜郭大帅,郭少帅。”

“恭喜大将军。”

“……”

帐内一阵道贺声,弹冠相庆。

接着,君臣之间就军户司等一系列事宜,展开深入讨论。

……

成立军户司消息传出,京师上下都是吃惊,都在打听哪些官吏派遣过去。

听到这个消息,京师城下又有数万饥民奔涌而来。

在将来戍卫计划中,等这些饥民们调养一些日后,便会组织这些饥民,迁徙至渔阳郡一带。

按卫所落成军户,青壮年编为军士,大家以工代赈,大规模开垦荒地,搭建城堡,自食其力。

当然,这都是后话。

太子爷下达令旨的当天傍晚,郭瑞新的班子就在开始运转了。

在各个粥厂的一边,一些气色较好,体力有所恢复的饥民们,已经集中在几个书吏的简陋桌前登记。

他们将是首批被转到幽州渔阳州各地安置,正式成为卫所里的第一批军户。

这些人将得到很好的待遇,比如每天吃上谷粮,清洁干净地换上崭新军服,农具兵器都有。

有了救济与期望,原先骚动的饥民,都是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到了傍晚,众人又在排队上前领粥,秩序井然。

他们很多都集中在郭氏粥厂的锅前,想看看在饥民中流传的,这位慈悲心肠的未来太子妃,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