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价18元\/罐,咱们给业务员25元\/罐,推给食杂店30元\/罐,这样咱们每罐能有7块钱的毛利。”
小施笑笑说:“能卖到30元\/罐吗?‘真棒’也就这个价吧。”
“我感觉差不多,明天早晨我去早市的批发市场调研一下同类产品的批发价。”
第二天起早来到家附近的乡政街早市。
还不到7:00,在乡政街靠市场一侧的人行道上已经水泄不通,有卖青菜的、卖日用百货的、卖副食的、卖酱油醋的、卖烟酒的,还有卖面包、馒头、包子、油条等各类主食的……
早市上的摊位从北面的顾乡大街开始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埃德蒙顿路,其中有两个批发小食品的摊位占的场地最大,附近方圆十里地之内的小食杂店业主都习惯就近到这里上货。
这两个摊主估计是大发市场里的二批商,而他们手中的货也都是从南极市场那些一级代理商手里进来的。
在这儿能了解出各食杂店的进货价。
这两个摊位都有“大大公司”出的“真棒”,一家批32元\/罐,一家批31元\/罐。
而除了“真棒”之外,再无同类产品了。
看来我们这“万花棒“每罐批30元应该没啥问题。
又在早市上逛了一会儿,在一家卖面包的摊儿上买回了十个连排的小面包。
儿时对面包的记忆是那种形状像馒头,但要比大馒头大上一倍多的棕红色面包。
因为从未买到过刚出炉的,吃到口中又凉又硬一嘴面包渣子,虽也有一些甜味,但并未觉得比刚出锅的馒头好吃。
那大概是在七十年代末,印象中市面上只有这种卖七分钱一个的面包。
随后没几年市场上便出现了这种个头像豆包大小的连排的小面包,每个小面包的表面都撒着星星点点的芝麻粒。
虽也没吃到刚出炉的,但吃在嘴里已经不是那种硬硬的面包渣子感觉了,入口后很松软,让我对面包的印象有了大大改观,这种小面包最初5分钱一个,之后涨到了一毛钱一个。
在八十年代初又出现了那种两层的花瓣儿形状的面包,这回我终于吃到刚出炉的了,吃在嘴里那可真是甜糯可口。
那是因为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小挂面厂改成了面包厂,每次小学放学路过面包厂时,那一缕缕烘烤面包的香味便扑面而来,经常忍不住扒在窗口向里张望。
见工人们忙碌地从大烤箱中端出一个一个大烤盘,望着那烤盘上整齐摆放着一个个烤好的面包,馋得哈喇子都出来了。
最初这种花瓣状的面包一毛五一个,之后涨到两毛五一个了。
记得我们每次开运动会或春游时都要带上一两个这样的花瓣状面包、一根肉联红肠、一瓶汽水。
再之后,家里条件稍好点了,老爸从秋林公司买回过如小锅盖大小的大列巴,价格倒不贵,2.5元一个。
大列巴的表面比较硬,用刀切开后,里面虽软,但入口后有些发酸,并没有甜味,据说俄国人一日三餐都吃这种面包。
八十年代中期,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像扁扁的大蚕蛹形状的面包。
这种面包两头小中间大,一个面包有十多片,虽然个头很大,口感却不错,兼具了花瓣状面包和连排小面包的软糯甜的口味。
卖得也不贵,1.5元一个。那时一个四五口人的家庭去江边野餐,主食带上一个这种连片的面包就够了。
今天在早市上又见到了这种连排的小面包甚是亲切,虽然价格已经涨到0.15元一个,但相比馒头、烧饼的价格并不算贵。
上午回办事处盘点库存对账,又单独建了一个呼兰账本,算出了这半年来的总赢利为:5800元。
当然这个利润还有大部分都押在货里,而我先期投入的进货款已经分批撤出。
因为这个买卖还得继续干下去,现在还不是分钱的时候,但把这个结果告诉小施后,小胖子还是乐得合不拢嘴。
下午心血来潮回母校哈师大去转转,先去校主楼四楼的科研处找马老大,结果扑了个空,老大这几天出差了。
又去二楼的教务处找老沙,半年多未见,老沙还是老样子,嘻嘻哈哈,一点儿正形没有。
一见面就故意装出一副港台腔:“陈老板,最近生意怎么样呀?”
我也很配合地随声附和道:“马马虎虎啦。”
随后我俩哈哈大笑,互相向对方胸口怼了一拳。
笑过之后,老沙用手指了指楼上一脸神秘兮兮地说:“老九,告诉你一条劲爆的消息呀?!”
我一脸狐疑地看着他:“是关于三楼那位的?”
老沙憋不住一脸坏笑地说:“我就知道你小子一定最关心。”
“是啥劲爆消息呀?有屁快放!”
老沙一本正经地一字一句说出:“刘蓉辞职离开统战部了。”
我吃惊地张大嘴巴,下意识地问道:“啊!?真的吗?”
“这还能有假,都走一个多月了。”
我喃喃自语道:“嗯,也只有她能有魄力做出这种事,一份稳定的高校行政部门的工作说放弃就放弃了。”
“她说没说要去干嘛?”
“没说,不过好像最近要结婚了。”
“是谁呀?要把我们的女神娶走了?”
“我见过一次,跟咱们一届的,好像是东北农大毕业的,家里是做生意的,具体干什么的就不知道了。”
“哦……”
这时突然脑海中浮现出她的倩影,心中有种被什么东西堵着的感觉非常难受,简单敷衍了几句便找个借口离开了哈师大办公楼。
在校园沿着甬道一步步走过熟悉的数学楼、图书馆、大礼堂,最后不知不觉来到了四舍楼下。
在四舍门口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依稀记得五年前曾有那么几个夜晚,我兴高采烈地陪着她从数学楼102教室走出,一路聊着学业、理想、未来……
最后把她送到四舍楼下,目送着她上楼的一幕幕……
看着那些从四舍门口进进出出的小学妹们,仿佛又回到了五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