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宋 > 第257章 治蝗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时,沧州城。

大批雏鸭的问世,似乎几天之内,就已经将沧州城变成了一座鸭城一般,之前从未见识过如此大量人工孵鸭方式的百姓,一时之间都将这件事情传为奇谈。

而每天开始赶着一批又一批的雏鸭去往城里的浮阳河两岸去适应捕蝗环境的秦盼兮,更是在沧州人的传闻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百姓们私下里亲切地称为“鸭仙姑”。

雏鸭的出世正当时,大批的蝗虫幼虫刚刚开始从地底下钻出来。

对于在河岸、荒地、甚至是大片原本想要耕种的田间所出现的这些密密麻麻的细小虫子,普通的人力扑打,效率很低。所以,最近的官府对于轻微犯罪的处罚,都成了去捕足足够份量的蝗虫来替代。

所幸此时,雏鸭大军开始大显它们的威力了。

雏鸭吃幼虫,成鸭吃成虫,就像是自然界里专门完美配合在一起的一样。鸭子大军在地毯式清理了城里所有地方的蝗虫之后,便开始按照事先勘察好的线路,逐步开始向沧州城处进行推进剿杀了。

为了确保鸭子大军在各地顺利推进,秦刚专门为它们配备了两个什的禁军,听从盼兮与菱川学生的指挥,并负责保障他们在各地沟通协调事宜。

不过他也是多虑了,随着鸭子大军对于蝗虫惊人的战斗力,以及它们在所到之处蝗虫的清除能力。鸭声所经之地,百姓皆是热情相迎。

由于鸭群边走边吃,推进速度较慢,而许多消息先行传到的地方,竟然还有百姓主动地立起鸭子神像,说是迎奉回家后,便可威慑蝗虫、免灾避祸。

三五天一过,既是亲眼目睹,又是实证可察,大家开始真正重新认识了鸭群灭蝗的优势:

其一,鸭群是真的消灭而不是驱赶,蝗虫的一大危害就是可以迅速迁移,许多烟薰法、扑打法,往往投入巨大,却最多只是令蝗虫换了个地方,甚至你原来的地方的烟气一旦散尽,蝗虫又能转身回来。即使不回来,那不在你这个地方祸害、却是去了另一个地方祸害,蝗灾之害往往无法真正减轻。

其二,鸭群极守纪律,一个放鸭人可以管理两三千只的鸭群,面对一块荒地,便可进行地毯式搜寻捕食,鸭群所过,只蝗不剩。原本只是担心民众不配合时,才派出了一些士兵跟随,到了后面,这些士兵都无须再去,六七个管鸭子的人便就可以整体掌管这一地的灭蝗诸事了。

其三,无论多么庞大的鸭子数量,在蝗灾时期都无须考虑它们的饲养成本。丰富的蝗虫资源,让鸭群每天都带着旺盛的胃口开始出发,再带着饱饱的肚子休息。沧州出发的这群鸭子大军,从雏鸭开始吃其幼虫、渐渐地长大之后正好继续吃其成虫,料想这两三个月下来,在完全抑制住它们所经过之地面上的蝗虫数量的同时,这批极低成本之下茁壮长大的成鸭,还可为饲养者带来一大笔丰厚的收入。

其四,鸭子捕食蝗虫的惊人效果主要是看其数量,因为一只鸭子一天吃掉几百只蝗虫,可能看起来略显平常。但是,一旦能够聚集起一万多只的庞大鸭群,每天便是数百万只的蝗虫消灭量,这就相当地惊人了。

所以,只要是它们到达哪里,至少这一地的蝗虫就不足为害了。

这时,开始有清州、雄州、瀛州的官府主动派出了官吏过来,一是邀请他们的“鸭军”顺路也去帮他们围剿地方上的蝗虫,二是咨询他们能否帮着也能集中孵化一批雏鸭,组建自己的鸭军。

蝗灾是整个河北甚至更广区域的,而且蝗虫的成早是会飞来飞去的。所以,秦刚不会纠集于此前曾遭受过他们的嘲笑与质疑,而是明确告诉他们:

雏鸭孵化毕竟需要三十天左右的时间,所以现在立即上马,尚还有一批的机会。一个月后的雏鸭还是能勉强赶得上最后的时期,而再晚也就于事无补了。所以,他答应在三五天内可以接收送来的种蛋帮助进行集中孵化。

而安排现在的鸭子大军进行巡行,总体原则上是没有问题。只是鸭子行进速度缓慢,还要考虑其休息、饮水方面的因素。

因为今春河北大旱,而鸭子又不能缺水,在沧州境内,是有赵梧带人在各地开凿的深水井与机械提水设施来保障的。

所以,这些期待鸭军去灭蝗的地方,一是要看行走路线是否顺路,二还得提前聘请沧州这边的人帮着开井蓄水来作好相应的准备。

因此,到了现在的这个阶段来看,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沧州今年抗灾的许多东西,也不是其他地方简简单单就能学得到的。

再看沧州的百姓,前两个月都忙着打工做活攒钱,地里头没什么值得让蝗虫啃食的东西,才吃了点草根树皮什么的,就被鸭子们一顿收拾了。

最令其它地方官员所看不明白的是,同样大家的田地里在蝗虫过后几乎颗粒无存,其它地方都开始出现了大批的流民逃荒,但是沧州的百姓却很淡定地待在自家家里,一点也担心。

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对于沧州百姓而言,地里因为自己开春后就没有去投入播种,本来的收成计划就是零,蝗虫来后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

他们都在那个时间选择去做工做活,多少都算是挣了一些钱、或者是丝布这样的产品。所以,在蝗虫过后,他们最想的却不是补种什么粮食等,而是在琢磨是不是继续种些桑麻,之后多产些丝布好了。因为州衙里不但免费提供这些的种子,而且也早就发出通告:今年的赋税是完全可以用这些手工作坊的产品来折抵的。

再退一万步讲,沧州的百姓觉得,只要自己手头还积攒有些钱,官府那里也再三确保是可以一直供应平价粮食的,这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若不是真得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谁还会逃荒去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其他地方属吏来到沧州求教,金宇索性把他们聚在了一起,请菱川书院学生给他们统一上课,先是普及了沧州以鸭灭蝗的原理、方法与相应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今年再用此法显然是来不及了,但是可以先学着原理为以后考虑。

而既然已经进入了蝗灾的中后期,他们虽然来得较晚,但至少算是想“亡羊补牢”的,所以菱川书院的学生就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烟薰法、灯诱法、翻坑法”等等的辅助灭蝗方法,当然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食用法”。

“这蝗虫,主食五谷,味香口酥,食之可滋补身体,养脾生力。”学生正努力地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食用蝗虫的信心。

“人见蝗虫模样凶恶,畏之如蛇蝎,怕其有毒而不敢入口。”有吏员直接提出了担心。

“沧州的鸭群,每天都会捕食大量的蝗虫,正是因为以之为食,方能长得肉肥体壮。所以,这鸭子既然可以食之,我们人却为何不能呢?所以说,关键还在于我等官府中人的宣传与推广。”学生先从实际情况给大家进行分析。

“民间有传说蝗虫为神,乃天降之灾,因此不敢捕而食之。”更有吏员指出这一点。

“畏神者,便可神止之。”学生微微一笑道,“沧州周边数地,已经有百姓供奉鸭神,并言鸭神可治蝗神。供奉鸭神者,应以食蝗虫而表达自己的决心,如此广而告之,何怕百姓不肯去食之呢?”

正讲到这里时,忽闻外面就有叫卖干炒蝗虫的商贩之声,这个学生便说:“且等我唤他进来。”

商贩被那学生叫了进来,并叫他向各位展示了自己刚刚新炒出锅的一盆干炒蝗虫。

其实宋人之前不吃蝗虫,除了前面说的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蝗虫的成虫外壳较硬,若是没有特别的烹饪方法,只是通过最常见的蒸煮方法,口味很差,难以下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去吃它。

因此,秦刚先是通过养鸭灭蝗,破除了百姓对它们的迷信思想。

然后再让学生们经过各种尝试,根据河北当地的民情特点,对捕捉而来的蝗虫先用食盐腌制入味,再辅以大蒜在铁锅里烘炒做熟。

当然了,如果想要口味更好,最好能够加入油进行炒炸。只是基于当时的民生条件,用油炸的方法只能让正规的酒楼按高档菜肴的方式去加工。平常人家,通过盐腌烘炒,如此加工出来的蝗虫已经相当入味,食之如饴了。

所以才会有沧州的小贩能在大街上加工售卖干炒蝗虫了。

“各位官老爷。我们沧州这里的蝗虫,已经被鸭子们吃得差不多了,你们那里如果能有新鲜捕来的蝗虫,可以联系小人啊。小人负责上门收购。”这个小贩也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也不怵这满屋子的官吏,在给每人都送一点样品品尝之后,还不忘给自己拉一点生意。

而此时,那讲课的学生趁机给在座在吏员们进行新的思路推广:“各位可以回去向各家的主政官员建议,本来官府就需要向百姓发放赈灾的粮食,那么今年可以改换一个条件,明文张榜宣布赈灾粮食虽然还是不收钱,但必须要老百姓拿蝗虫来换。比如说,用三斗蝗虫来换一斗米麦。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顺便控制了蝗虫的数量。”

看到有人已经小心翼翼地品尝了这干炒之后的蝗虫后、并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后,学生更是鼓动说:“其实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干炒的方法真正普及下去后,老百姓也不一定会拿捉到的蝗虫全部去交换米麦,许多人家还可以直接以这蝗虫为部分食物。大家去田间野外,忙活一天,多少也能给自己赚到一点口粮啊!”

“是啊是啊。”那个小贩也出言佐证,“我隔壁的俞四郎就是个头脑灵活的,他昨天已经套了驴车去瀛州收购蝗虫去了!”

一番话说得堂内众官吏面面相觑。

就在宋朝境内各地正以不同的方法治理蝗灾的时候,辽国南京道各地,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蝗虫的大面积袭击。

只是相对于宋朝官府更加积极主动的治理措施,辽国的官府更倾向于放任不管。

一方面,辽国对于牧场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农田,遇上蝗虫,大不了就把牲畜向北向西迁徙,避开蝗虫就行了,犯不着守着一个地方发愁。

虽然辽朝贯彻的是汉民汉治,就算是在汉民集中的南京道,他们的汉治方法也是相当地粗糙,最多就是在蝗灾最严重的时候,官府出来象征性发放一些赈灾粮食就算了,绝大多数只能靠老百姓自己去硬扛。

当然,蝗灾导致南京道大批粮田的收成绝收,一定是会影响到今年的粮价的,所以南京道眼下的粮食正在不断地攀升,已经超过了每石一千文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宁一则非常在乎南方粮食的供应情况,尽管他已经从秦刚这里得到了“不管南京道的粮价怎么变化,都会保持着五十石粮食交换一匹战马的标准”,但是在粮食不断攀升,而马匹却因为大片牧场被蝗虫啃食,导致依赖于要用饲料来维持。于是,许多牧民开始急于抛售马匹,从而导致马价正在逐日走低。

所以李宁一还是担心再拖下去,当初的兑换标准能不能执行。因此,便非常猴急地准备了四百匹的优质战马,很早就送抵了正在建设中的天津寨,在码头勉勉强强能使用的时候,就催着南方紧急给他兑现两万石的粮食。

当然,李宁一是绝不会拿这批粮食去赈灾或救济的,南京道屁民的死活与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得用因粮荒而不断跌价的马匹,去换到了同样原因下却不断上涨价格的粮食。

待到天津寨里的蕃商并无意外地向他交付了粮食之后,他终于能够安下心来,并将这两万石的优质粮食尽数存入了留守萧得里底的私人仓库里。

接下来,只要等到粮价再一步涨上去后,便可以为萧留守赚取到极其可观的获利,这才是他为自己的主子所立下的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