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会见徐弱,在场的都是有墨家身份和背景的人,故而俱酒可以敞开了心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个明白。

俱酒道:“汉国之立,此乃墨学救世学说之生动实践。墨家可救巴蜀,更可救天下,是故恩师有言,天下尚同。”

“当前,墨家在列国俱有组织,诸侯亦给予应有之尊重。何也?盖因师尊威名,墨学精湛,天下显学,无不景仰。”

“汉国甫立,仇汉者林林总总。若朕为钜子,则仇汉者必仇墨,仇墨则墨家必遭打压,若列国墨家组织受损,则尚同大业难成。”

“故俱酒辞去墨家职务,非是脱离墨家,而是为了保全墨家。”

“天下皆知孟师兄为墨学钜子,对于朕的墨家身份,则知之甚少,或者只是传闻。朕与墨家适当切割,有利于墨家,有助于尚同大业。”

俱酒把自己不接任墨家钜子的理由说了一遍,核心意思是,将来席卷天下,必须依靠墨家的底层组织力量。

墨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学说+组织”的形式。既有思想家也有行动队;既有指挥棒,也有杀手锏。

目前俱酒已是一国诸侯,如果再兼任墨家钜子,则其他列国必然警觉,因为墨家可不仅仅是在汉国存在,它是一个遍布全天下的组织。

总之,就是要与墨家保持适度距离,不使天下诸侯对墨家抱有戒备之心,从而全面打压。墨家还是要利用其天下显学的身份,做一些地下党的工作。

同时,这也是俱酒的一个高姿态,作为笼络和团结孟胜领导的墨宗、公尚过领导的墨辩堂的一种手段。

毕竟历史上墨家最后还是分裂了的,这个时候贸然接手墨家钜子,不一定是件好事。

管黔滶坚决不同意,他拱手施礼道:

“王上以墨学一统巴蜀,使师尊之学说变为现实,此功此绩,墨者无双。君上兼任墨家钜子,既是众望所归,更有利于统一调度天下墨家,请王上三思。”

许犯也进谏道:

“天无二日,家无二尊。尚同大业,固依赖墨家,更倚重王上。若墨政多门,一国三公,天下墨者,无所从也。”

一直没有说话的田系此时也站了出来:

“师叔祖与师父所言有理!臣建议王上效仿唐社故事。钜子在明,王上在暗;钜子为面子,居于前;王上为里子,镇于后。墨家必须定于一尊,面子必须服从里子。”

俱酒不由得暗暗点头,小田系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中央集权嘛!

但中央集权,也不一定自己要亲自担任墨家的钜子,只要墨家钜子听从自己的领导就可以了。

现阶段,天下仍然诸侯林立,由孟胜继续担任钜子,可以为墨家营造一个相当宽松的生存环境,也不至于将天下显学置于危险境地。

当下俱酒道:“此事待朕与钜子见面之后,再作商议。现阶段,请孟师兄继续担任钜子,勿复再议。”

俱酒一锤定音,徐弱脸上出现了细微的变化,这一切全部都被俱酒收在眼中。

看到徐弱,俱酒想起孟胜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墨守”们,在守城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现阶段,汉国还不宜直接派兵支援郑国,那么,可不可以用“墨守”的名义,打着帮扶弱小的旗号,去为行将就木的郑国打一针强心剂呢?

当然,不会让墨家单独前去支撑战局,汉国也会派出一定的军事人员,充作墨者,参与到郑国的保卫战之中。

如果能够将郑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并将之变为楔入中原的一颗钉子,必然能够牵制三晋,特别是韩国的精力,也防止韩国进一步坐大,为将来的天下统一制造障碍。

即使救不了郑国,也可以消耗一部分韩军,削弱韩国一部分实力。

但这件事情相对而言比较冒险,俱酒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还要等待吴起回来之后,从长计议。

当下,俱酒命令众墨家弟子陪同徐弱,一观汉国勃勃风貌,展现墨学治世的丰硕成果。同时等待吴起尽快回转。

吴起通过收集前方军报,以及与爨襄仔细攀谈,了解到了八国联军瓦解的内幕及过程,由此判断,秦国短时间内,将面对东方诸侯的敌视与压力,暂时无暇南顾。

加之汉王不断召唤,吴起遂启程南下,一路上,又指导了阳安关、阳平关、白水关、玉垒关、剑门关等地的防务,将蜀汉的北部防线打造得牢之又牢、严之又严、实之又实。

不一日,吴起返回,拜见汉王。

吴起入汉之后打的第一仗,主要是他从楚国带来的亲卫部队。这一仗,没有奇谋诡计,没有惊心动魄,但每一步都打得非常扎实。

全军进退有据,号令严整,几乎实现了零伤亡,特别是击败了爨襄的军事冒险行动,充分展示了吴起“以治制胜”、“以正用兵”的特点与长处。

俱酒对吴起带入蜀中的将领进行了一次论功行赏。

吴起原先亲军的将领大九,封为鹰扬将军;

在侦察、穿袭、堵截中立下功劳,最终封死三千残军退路的南四、易十七封为偏将军;

萧哨、靖家孚原先在吴起亲军中地位较高,此次指挥有方、调度得当,封为裨将军;

苗冥、白幕作战英勇、封为校尉;斗孟雄亲冒矢石,一线作战,封为五百主。

命太尉吴起,依托原先的亲军班底,结合此次新降的三晋精锐,再从各军中抽调精英,组建一军。

按照汉国的命名规则,本来计划以吴起之名命名为“起军”,但吴起身为最高武职,一国太尉,坚决不接受这种命名方式。

俱酒暂命名此军为“中军”。并命吴起以征战天下为目的,坚持以“精兵”战略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军种、军制和兵力的搭配。

命令吴起、卫鞅共同研究军功爵制度的等级和晋升、罢废等办法。

之所以让吴起与卫鞅共同商讨,是因为这两位卫国出身的人才,几乎都是文武双全的选手,既有政治抱负,又有军事才能。

特别是卫鞅,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功爵制,就是由他首创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到此,新生的汉政权已拥有六支常备军,分别是章蟜领衔的蟜军,儿良的领衔的良军,淳于浩领衔的浩军,聂政的领衔的政军,端木伯御领衔的御军,以及由吴起亲军改编而成的中军。

常备军总兵力达到十二三万人左右,并在各军驻军,建立了屯田军寨,训练之余,开垦田地,组织生产,形成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耕作方法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军队农场。

而战时按照全民皆兵机制征调的兵力,则陆续回乡,大力发展生产,并按照民兵机制,忙时务农,战时从军。

战时临时组建的“邦军”和“矢军”也顺势取消,进一步收紧了俱酒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