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监考的官吏还需要在互相监督之下,将所有答题卷纸给收起来,封存一下,转交到后续阅卷审批的环节中去。这里为什么要监督呢,也很简单,避免有人偷偷在卷上做记号什么什么的。
再往后,这些所有装订好的卷纸架就要运到当地的最高行政办公的房子内,保证这些交上来文章的绝对安全性!众所周知,这些最高级的行政房间内,可是安保等级都很顶尖的,都会有正儿八经的士兵把守!
成都的则是更为严格,是直接将考生文章运到皇宫内的议政宫里,皇宫里面的安保等级就不用多说了,谁要是有本事能进来修改试卷,那他的能力可不亚于时迁了!然后成都的所有考卷,是由范仲淹主导,开始阅卷审批。
襄阳的呢,则是运到学宫里面,毕竟学宫就是一个很严肃而且治安非常好的地方,这里面可是也有现役和退役的士卒把守的,这里面还有很多锦衣卫在四处巡查。然后由张居正主导阅卷审批。
长安的则是运送到雍州州府(也就是雍州最高级的官吏办公区域,位置在长安中间,献帝皇宫旧址旁边),这里依旧是戒备森严之地,是由杨彪来进行主导阅卷审批工作。
当然,这个环节跟考生其实就没什么关系了,从考试结束到殿试那天,中间时隔一个月,也就是给官吏阅卷呢。
在此期间,家境比较紧张无闲钱浪费的人、或者家离得近的人都回到家中了,等到一个月后再来就是了。至于家境富裕的考生,很可能就不回去了,反正驿站也不贵,就当是来游玩了,这一波还能拉动大城市的消费增长呢。
关于科举考试的阅卷阶段,对于朝廷来说,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这些所有的文章,都是主观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固定答案,所以也没有什么个对错。主要还是根据阅卷考官的水平来进行一个判断。换句话说,考官的评判是对一个科举学子分数影响最大的一部分!
杨彪其实想做主考官,也是想在这一步偷偷加一些主观意识,让几个有才学的杨家子弟更进一步——除了这一步之外,其他步骤,杨彪也根本没有机会作弊。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虽然卷面不让标记任何记号,但是杨彪自己都是个读书人,对于字体的敏感度还是很高的。再说了,他杨家那几个参加科举的人,稍微有点真才实学的人,字迹都是很好看的,杨彪也是能记得住的。
记住了字体,就很容易辨认出来是不是自家晚辈的试卷了,然后主观评分就给评高一点。当然,这也只是帮一把罢了,阅卷之后,每个考场评选出来前三十—五十名是要前往成都进行殿试的,接受君主也就是张鲁的最终审核!
所以,在阅卷阶段为了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这次蜀国朝廷由吏部,专门选取了三十个人品、政绩、品德都比较高尚的官吏,通过随机抽签,让这些人全部打乱分配到各个考场去,保证每个考场至少十名来负责各个考场的阅卷。
然后这些官吏到达各自分配的考场,和当地的主考官一起合作,大家一起阅卷,每个都要给批注和评语等。
也就是说,每一张试卷上可能就会有至少十个阅卷老师的批注。这也是张富和范仲淹现阶段,能够想到尽最大可能避免有人偷奸耍滑的好办法了。
当然,现阶段三个考场参加考试的人还并不是特别多,跟后世的高考根本是两码子事,主要是三国时期,人口本来就少,能读书学习的人更少,能参加科举的人也是更少了。
所以这个看上去工作量很大的阅卷工作,其实真实开展起来,也并不是太麻烦,至少现阶段的蜀国这样做完全没问题!
对了,整个阅卷考试中,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栏也是严格保密的,会被暂时封起来,不让阅卷老师查看,这也是为了避免徇私舞弊。
现在三个考场,阅卷工作大概会持续十天半个月左右吧,等到全部批注完,评级过后,就可以从中挑选所有阅卷考试公认最好的三十人来参加下一步的殿试了。
这次由于是第一次三考场科举,加上三地之间的距离确实比较远的原因,是很难将所有试卷集中到一起,再统一选择出来最好的前一百名进入殿试呢。
所以,张富也是想了个省事且折中的办法,根据每个考场的人数比例,给各地分配殿试名额,加起来是一共一百个名额,其实三地报考人数也都大差不差,没啥太大区别,这样分配也是没问题的。
当然,个别地区优秀者太多,也会酌情多分配一些名额,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协商的小事情。反正前面还有殿试,殿试的名额也不一定会卡多么死,这都是比较无所谓的小事情。
然后选出来参与殿试的一百左右人员,绝对是本次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了,已经可以说是一只脚踏入成功了!
等待他们的,就是前往成都,接受皇帝张鲁和朝廷九部官吏以及一些重要官吏的‘面试’了,然后选取其中成绩、表现、对答、人品等综合最好的前三十名!这些人就可以一跃枝头,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咯!
因为蜀国现在没有统一全国,外加参加科举人少,缺的官吏位置也不多,所以暂时只取一甲(1-3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最顶尖的三个人!和二甲(4-30名)入仕,之后的就很可惜了,只能来年再战!
六月中旬考试,七月在各地考场公布进入殿试的名单,然后各个考场会统一组织带着人前往成都,去面见皇帝,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
在成都本地的人就可以多休息俩月了,荆州走水路到益州倒是也还好,基本上有组织大船接送的情况下,半个月二十多天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