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且隋 > 第77章 灌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时空的丹士,最头疼什么?

除了昂贵的丹材,更是那些精益求精、“压力山大”的炼丹设备——器皿!

因为现在炼丹器具承压和耐热问题,丹士们在炼制大型而高级丹药时,往往会发生大事故!

啥?

炉顶飞,烟霞冒,丹士崩殂……

特别是那些高级的炼金术、铅汞还丹、金沙大丹,大多是大炼钢铁、缘木求鱼式的胡干、蛮干之举!

不炸,才是咄咄怪事!

真是空空浪费和牺牲了,那好大一批有绝对天赋和探索精神的物理化学英雄!

这样的人才,粟末地可是绝对急缺需要啊!

所以,就目前而言,尽管在化学方面,杨子灿的水平也并不怎样,就是堪堪一个止步于爆炸化学方面的小间谍。

但是,这也足够了!

即便就是这些东西,就已经完全可以在炼丹当年的化学物理理论知识上,彻底碾压王志远!

炼丹的玄学,阿布是不懂。

但是基本的物理化学合成、反应的道理,他还是懂一点点的!

关于阿布前世这方面的共同话题,那就又是一个副本的内容,有点又臭又长就不提了!

反正,在卫王杨子灿的吹水功夫下,大师王远知的双眼之中,全是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

!!!

其次,再说说陶派的核心理论。

陶弘景有三大成,道学、炼丹、医药。

道学,自不用说,是“三教融合,佛道双修”之学,修仙之学。

王远知,立行之!

炼丹,基于陶弘景的《真诰》、《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 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炼化杂术》等。

这方面,王远知学到了陶弘景的一些真传。

如关于汞和汞合金的认知,铅及铅化合物的认知,硝酸钾与硫酸钠的分辨方法(硝石),以及灌钢冶炼法、流水自然漏刻器设想,等等。

但是,炼丹方面,老王可没得真传,不太成矣!

当年太小了,这东西的操作,言传弱于身教!

再是,陶弘景的医药学。

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补阙肘后百一方》、《效验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等。

特别是《辅行诀》,是陶弘景去世之前的最后医学大成之作。

如果道学是修仙的理论,炼丹是修仙的外功,那医药学就是妥妥的修仙内功了!

道家搞来搞去,干啥?

不就是飞升入仙那点事!

所以,道士,特别是有为的道士,往往三者皆修。

如此,方可及仙!

但是,这王远知,寡人有缺啊!

他是前两者的确很行,但在医药学这方面,更加很弱!

这上面,他不仅不如他真师臧矜,更是连自诩祖师陶弘景的边边角角,都没达到。

医药学,这玩意儿的确需要天分啊!

上天,似乎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他老王更多的眷顾。

但是,人嘛,往往就因为没有,或者因为不强,就老想去努力补强!

这,便成了大师王远知,内心的病和执念。

以至于到了后来,随着年岁日长,为此而吃嘛嘛不香、辟谷都不行!

但是,有一个人,行!

谁啊?

偶遇的灌顶大师,杨子灿啊!

杨子灿,是个碎嘴的人。

他这人吧,特别喜欢在此时代的大师们面前,装逼卖弄!

特别是遇到像王远知、觉醒法师、刘铉、王通等这样的,就喜欢谈玄论道说真经。

呵呵,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谁不会翻来覆去说上几句?

但是,往往就这,也就够了啊!

这些大师,研究的大课题,都是人心、大政和宇宙,最适合吹水了!

杨子灿的嘴里,可是有大把隋唐后的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素材实料!

这些人,哪个又不是儒释道三通贯顶?

随便抄一点,那就是屁精!

哦,不,是精辟之论!

如此之下,这时代的大师们,都一个个被他杨子灿似真似幻、云山雾罩的说法,给整晕了。

梵幢寺觉醒法师、半神孙思邈、大师王通……都逃不出他那两瓣薄唇!

广皇帝的道派国师王远知,也不能敌!

针对国师王远知,阿布有的是办法。

除了谈玄谈理想,还跟人家瞎扯医学道!

阿布投其所好,讲的全是孙思邈那儿抄过来的医药那套!

不够?

那就再加点自己在穿越前的世界里,在学习战场急救课程时恶补的,那点可怜的医学医药知识和理论!

!!!

连番轰炸,这又搞成一个世界顶级医药学的玄学派讨论无遮大会!

不,二人抚掌欢欣的小会!

小会之后的国师王远知,很开心。

他感觉自己距离飞升的时刻,已经不远了!

一如当年他的先师老陶的二世之人,孙思邈。

孙思邈,大多数后人认为,他就是前世的陶弘景转世!

可现在,这个秘密也只有穿越过来的阿布知道。

如果道家真通玄,陶弘景转世孙思邈这出戏,倒是在时间上非常吻合。

谁说大能转世,只是藏传佛教的独门独创?

!!!

“王天师,别来无恙!”

阿布面见王远知,用的是传统的抱拳礼。

左手抱右手!

这在道教中,寓意负阴而抱阳,其中又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

“大将军,好久不见!”

据说已经一百零七岁的王远知,须发如漆,面白如玉。

他笑呵呵地也朝阿布,行道教抱拳礼。

“天师越来越近仙道,这面目比上一次见,又是年轻了不少!”

阿布笑着一边调侃王远知,一边跟随他走进玉清观山门。

后边,胡图鲁将好几牛车礼物交给道童,让其自行赶进观内。

除了粮食财物,最显眼的却是崭新的书籍,那是阿布帮王志远用粟末地秘密技术印刷的着作。

玉清观,位于皇城丽景门内道左边。

阿布从东宫跑到这儿,可是有点距离,算是从皇城东边一边跑到西边。

这里,因为靠近西隔城的山水,所以气候、景色优美。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周围都是官衙、军营和祭庙,不过这地方听说也是当年这位天师亲自选的地方。

说什么西南方是坤卦,代表母亲,五行属土。

为什么选这儿,原因成疑。

莫不是这家伙,有恋母情结?

这个,不好问。

反正走进玉清观,感觉非常豪奢宽大雅致。

现在都十月了,可这里苍松翠柏,生机俨然。

王远知常驻在玉清观西北角元辰殿后面的小蓬莱,是一个很精致的去处。

“大将军,喝茶谈玄,还是有何指教?”

王远知知道杨子灿是个大忙人,这时候来,啃定是有事。

所以他等阿布坐下,便着道童上茶,笑着相问。

“啊呀,天师,您这个可折杀我了!”

“我的微末道行,怎够得着在您面前卖弄,指教又何从谈起?”

嘴上这么说,心里早就忘记前几次和这个往年交面红耳赤争论的场面。

“吆喝,这是去打了胜仗,升了大官,反而把尾巴藏起来了。哈哈哈……”

见阿布说得少见的谦虚,王远知反而被逗得哈哈哈大笑。

“说吧,需要小老儿为你做啥?”

反常谦虚的阿布,立刻被王远知看到了端倪,于是直接开口问道。

“天师,我有一惑,求解!”

阿布面色一正,说道。

“讲来听听!”

王远知不动神色,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且耷拉下眼皮不看阿布。

“我听人说,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

“那我不明白了,这茅山正一又属于那一乘?”

阿布问道,一副迷惑的样子。

“哦?”

王远知微微一怔。

没想到今天开门见山,这个二十多岁的当朝正红权贵,会问出如此严肃而深邃的问题。

王远知,是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大道天师。

现在的上清派,自然也属于天师道。

可是上清派,并没有被当作是与天师道等量齐观的独立道派。

在天师道内部,上清派只是一个在传承三洞经法的基础上,更偏重传授上清经法的一个分支。

卫王杨子灿,正是赤裸裸地问,自己传承的三清派可否正一。

这是个很烧脑的问题啦!

虽坚持说出自正一派大道,可自家的道经自成一系。

说不是吧,那可绝对不能,毕竟那是南派道宗的根本,正朔之源。

否认正一道,就是否认上清派。

但两者,的确有很大不同啊!

这也正是现在流行的上清、灵宝等派,在天师道同行中的纷争不容之所。

都三洞了,那正一呢?

“这个嘛……正一经早出,乃上清、灵宝等道经之基,然……今我三洞经法,俱出新意,也非正一所有……”

阿布看着王远知,眼睛中不无戏谑之意。

“这,非我为逆……而乃宗门陶仙人所立教义!我等传经,恪守道统,仍归天师一门也……”

“不过……卫王可有他解?”

王远知有点头大,但看杨子灿的模样,便知他有话要讲。

“小王不才,倒是的确有点偏见。”

阿布啜吸了一口道门养生的蒙顶茶,咂咂嘴,等回甘过后,说道:

“正一,遍陈三乘者,以具经通明三乘之致也。”

此话一出,大出王远知的预料。

这家伙,挺有才啊!

“陈者,申也,言末俗钝根,学于三乘,正一便为申明也。”

“又三洞总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

“正一,通于三乘也!”

……

正一通三乘!

“好!”

王远知不由得抚掌大赞。

这话,看似简单,但在大隋和以前的世界里,真还没人能提出来。

这些话,全是唐中期的道教经典《道教义枢》中的原话,那是经历无数高人的心血大成。

这里面,最闪光之处,还有一个许许多多的人根本无意识、看不见的时代潮流!

什么?

文化融合,经纶合一。

这是华夏文明在此时代呼唤大一统之后,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一个具体表征!

大家都在创新,大家都在争鸣,大家都在成家立派……

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什么?

从自证,到明悟,到通圆平和,回归于太极,不就是道的真谛吗?!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这杨子灿,真乃灌顶之人啊。

一直困扰王远知的一个教派问题,突然觉得有了解决的曙光。

自己率领的道团,全以传承《上清经》为主,虽然很受皇家主流的青睐而声名大噪,可是在天师道中并不被视为正朔主流。

这一点,是与宗门和先师的理想,大相背离的!

如果,在上清派的经义中,理清了正一与三洞之法的关系,就算是理顺了和整个天下天师道同门的关系。

那时候,上清派,才算真正上了层楼!

到那时,自家这个天师道门后起之秀,其地位与影响才将占据主流,可为正统之流啊!

美!

……

天人交战了半天而没说话的王远知,面色连番变化。

就像那经历大造化,猛然间顿悟的得道之人。

如阿布前世历史中,上清派就是在隋唐某个时间节点,开始真正爆发。

之后,便成为华夏帝国的道派顶流,收到了民间、皇家的一致热捧!

这其中,有其精英人物如王远知等的个人魅力作用,但究其根本还是他们道经的巨大升级!

陶弘景,提出”归元合一,三教融合“的理念。

王志远等,更进一步,将其理论与时代彻底融合在一起。

此,家国所需也!

“您说,需要我替皇家做什么?”

清醒过来、面色归于平静的王远知,突然问道。

看来,有备而来的王子灿之意图,早就被这个百年老道所察觉。

“无他,抚愈尔!”

阿布缓缓地说道。

“抚愈?”

等王远知弄明白阿布嘴中所说的是具体哪两个字时,便有些糊涂。

王远知纵是惊才绝艳、洞悉天下文章义理词句,也一时之间搞不明白这“抚愈”到底是何意。

其实,抚愈,倒是与另一个同类词“抚喻”差不多。

抚喻,是一个官话。

意思是安抚晓喻的意思,常常出现在诏书和铭文之中。

但阿布的抚愈,显然别有深意,并无晓谕的意思。

“何意?”

王远知禁不住问道。

“抚慰四民,益愈人心!”

阿布施施然说出八个字。

“嗯?我欲何为?”

王远知还是不解,这事儿与我上清、与某何干?

“天师道倡曰,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上清合正一,天下大同。”

“远知天师,上清派如何正本清源,立于天师中流,如今正是其时!”

看王远知依旧发呆的样子,阿布继续说道:

“华夏文化,莫不以儒释道三家!”

“近,儒家文中子要言三教归一,释家天台宗倡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之说,贵派三教均善之说,都说明了一件事。”

“如今天下,虽是乱起,然大隋一统纷乱华夏亦不满三十年,人心思定,万民思安!”

“如此之时,实乃儒、释、道三家察微知着,映照与论,故不约而同替大类之思!”

“故,天下如天师教首之人杰,自当入世,化入黎民,行安抚、愈合之举,为国行道!”

“如此,教兴,国兴,民兴也!”

……

这好一番慷慨说辞,直说得一代宗师王远知,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