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么……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
比如,“我圣清”那群祸国殃民的玩意,将谥号直接给弄到了二十多个字!
比如努尔哈赤,就多达25个字,全用美谥堆积……
堪称奇葩!
至于光绪这个连权力都没有的货,更是多达28个字!
全特么是用上谥字眼堆积起来的。
这就是奇葩中的战斗机!
所以,谥号这玩意,看看就得了。
用这玩意盖棺定论,就是在搞笑。
宋朝出了个真宗,从此无人敢封禅!
被恶心的了!
出了个“我圣清”的奇葩,从此谥号,再也不是对一个人的一生总结了。
一样是被恶心到了!
史可法的这个“忠靖”,虽然是上谥,却也不过是“人死过消”……
归根究底,不过是南明朝廷的需要。
史可法被当做典型,拿来高台教化罢了。
明代有个东西,也叫忠靖。
忠靖冠——就是明代官员头上戴着的“梁冠”。
嘉靖定下的规矩。
换句话说,忠靖——不过是嘉靖希望文臣该有的操守罢了!
史可法的忠靖,亦是如此。
抛开南明的政治需求,实际上“忠靖”并非多么了不得。
宋朝之后的朝代,文官做到了一定程度,死后都是上谥。
没错!
都是上谥!
“忠靖”……
这个谥号是美谥,却并不算太高贵。
认真算起来,就是个平庸阶层,略微向上一点的谥号罢了!
南明认可史可法的,是他——忠于王事,立志靖难平定而已。
不管他怎么死的,终究是为了国事而死。
所以,恰逢政治需要,就给了他上谥。
说白了,也就是将史可法抬高一点,让为国效力的人,看到国家不会亏待他们罢了!
如此而已……
仅此而已……
史大人的名声,在南明当朝,就是个平庸的定位。
史大人被捧上神坛,是后来者所为!
南明觉得史可法平庸。
但是,清廷需要啊!
东虏吞并天下,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
平庸的史可法,不正符合清廷所需吗?
将平庸之人推上神坛,可就能够维持——清廷奴化百姓的需求了!
史可法平庸……
恰恰,清廷,正好需要史可法这样的人,于是开始推波助澜!
到了乾隆时期,为了稳固统治,才给史可法上了一个——“忠正”的美谥!
忠正,这可是最高、最好的谥号之一!
只是之一,而不是最高!
乾隆这个谥号的选择,也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在宋朝推举儒家上位之前,“忠”才是最好的谥号前缀。
五代以前——最好谥号是“忠武。”
忠武——忠于皇帝的武!
也就是说“儒皮法骨”时期,“忠武”才是最高地位。
这就是为啥“诸葛武侯”、“岳武穆”,人尽皆知的原因。
人家的谥号,就是顶尖的美谥之一!
因为“武”的谥号,在这时期,是“文”谥号,拍马难及的!
北宋时期,儒生上位,文臣逐渐压倒一切。
但是,此时武风遗存。
因此,北宋初期,“文”系列谥号,与“武”系列谥号并存。
而到了宋代儒家上位之后,就变成——“文”才是最好的谥号前缀。
综合起来,两宋有两个谥号是最顶级的——“忠献”、“文献”。
而到了元朝以后,文臣彻底把控一切!
“文”字头,就成了最牛逼的谥号。
明清两朝,最高谥号是“文正”。
明清时代,“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才是世人的最高追求。
比如刘伯温,他的谥号是“文成”。
这就是顶尖的谥号之一,当然,还是比不上文正的。
熟悉了谥号的操作,再来看看清朝推举史可法登上神坛的过程:
——“新朝(清朝)念其忠勤,有司给粟帛以养其母,与西门小房一区以处其室。”
后来因为很多地方,借史可法之名抗清,其母亲等人被抓了起来。
但有清朝将领说,史可法当时已被杀了,现在的那些人里,不可能有他。抓起他母亲,又有何用?
于是又放归。
至乾隆时,终于将史可法,捧上了至高无上的“神坛”。
给了他“忠正”的谥号。
这个忠的前缀,就很有意思。
在以“文”为最高谥号的明清两朝,乾隆需要史可法,却才给了“忠正”……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如果乾隆真的认可史可法,给出的就不是“忠”——而是“文”了!
再次一步,给个“武”,也能说明史可法的地位啊!
难道这样的谥号,不符合清廷推举史可法的心态吗?
偏生,给了美谥131字中,几乎是倒着排的“忠”。
(忠排64.)
这说明了什么?
——在乾隆心中,实际上想的不过是推举史可法出来奴化百姓罢了!
仅此而已!
只此而已!
史可法成神的原因,就和关羽被清廷神话,一样的道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没听过这个谚语的人,出来举个手,我看看有几个?
这个“分”、“统”,二字的差别,就能说明问题了。
诸葛亮——三分天下。
分!
看到了吗?
是分离天下的人!
刘伯温——一统天下。
统!
一统天下的人!
(虽然刘基实际地位,并没传言的那么高……)
但是!
“分”和“统”,谁的地位更高?
那必然是统啊!
这就是为什么老朱推崇岳武穆的原因!
因为,老朱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站在大明的立场上,需要被推上神坛的,是——对华夏整体有功之人!
简单点来说,也就是岳武穆这样的人!
而关羽……
士林通过推动三国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从基层认知上,推高了关羽的地位。
到了明代末期,关羽才终于与岳武穆并列。
这时候,明朝就快没了!
直白的说——这是底层裹挟国家意志的手段。
这说明了什么?
当“一统华夏才有功”的普遍认知,被替换成“分华夏有功”……
——国人维护统一的认知基础缺失,使得大明的灭亡,就不会被人在意了。
人们想的只会是——建功立业、货于新主家!
(这样的舆论操作,今日还在。
仔细想想,给我们灌输这样思想的人,少吗?
真的兄弟们,自从开始在抖音做视频,我都快急哭了,长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