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城墙上的防守并未撤下,城门的守军却被抽走一部分,在亲卫的带领下言明是去救火。此时城门紧闭,看守的军卒所剩无几。
大火越烧越大,府衙官员们已经领着手下及百姓在扑救,一些被波及到的民宅也都将人早早撤出来。饶是如此,还是有撤离不及时的百姓葬身火海。
幸好此地小河较多,人工修筑的水渠也繁杂,大火仅仅烧到一条河边就被阻断,无法再波及其他地方。
夜幕中,当所有人都赶去救火,或者注意力在大火方向之时,一军卒领着十几人向城门方向赶来。
“什么人,站住!”守门的士卒看到有人影,立刻拔出刀喝止道。
“自己人,我是卫所的,城中失火了。将军担心城门守卫不足,倭寇恐进攻,特命我带人来协助。”军卒说道。
“我怎么没收到命令?”士卒不放心,问道。
“那我不知道,可能将军还没来得及通知你。现在城里乱成一片,我能抽出十几人协助已经不错了,你要是有意见可以亲自去问你的上司。”军卒有些生气道。
“那好吧,你们过来。我也是疑惑,方才刚调走二十几人去救火,不到一刻钟又派你们来守门,这不是来回折腾嘛。”守卫士卒道。
军卒朝城门守军走来,身后的人已将手握在刀柄上跟在身后。由于天黑守卫并未看见这一细节。
等到离的近了,军卒靠近守军,只见他轻声说了句:“兄弟,对不住了。”
守门的士卒正诧异他这句话的含义,就感觉腹部一痛,一把钢刀已经插入腹中。
士卒不可思议的看了看那把刀,此时他明白这些人是冲着城门来的。于是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敌....袭。”便已牺牲。
其他士卒已经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立即抽刀。而军卒等人也不再伪装,身后的倭人抽出武士刀向着守门的明军杀来。
双方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惨烈程度一点也不差。到底是倭人有备而来,贴身的片刻明军便已死伤数人。
此时已有两名倭人搬开顶门柱,准备卸掉大门门栓,等他们推开大门,任务就完成了。
门外的龟田一郎从开始看到城内的火光之时,就已派出小股倭寇接着夜色潜藏在城墙下,一旦城门打开,他们会第一时间守住大门。同时倭寇大军会一股脑涌上来,杀进台州。
城墙上靠近城门的明军也发现城门处的异常,但他们想要支援明显已经来不及。
军卒在杀掉面前的明军士卒后,眼看倭寇的计谋就要成功,他也忍不住咧嘴。
不料一把利刃此时也贯穿了他的腹部,猛烈的疼痛过后是清凉感,他嘴角溢出血液,艰难的回头,只见倭寇中的领头人正一脸狠辣的看着他。
“还没有人敢跟我们提条件,别忘了你们是怎么称呼我们的,哈哈哈。”说着,此人将手伸进军卒男子的怀中,拿出还未焐热的银票。
‘砰砰砰!’一阵火枪声突然响起,城门处的倭寇还没反应过来就已倒下。
虽然天色漆黑,借着火光也看不大清楚。可是城门本就不大,又无处可藏,明军只管对着城门洞子胡乱扫射,如瓮中捉鳖般,倭寇无法避开,纷纷中枪。
此时黑暗中走出数名明军,他们手中端着火枪,枪口还在冒烟。不等那一丝烟雾消散,火枪便再次喷射,上一秒还幸存的倭寇此时也不能幸免,被打成了筛子。
倭寇的首领在枪响的瞬间便扭转身子,利用死去的军卒男子挡住了攻击。可是回顾其他人,均已成为尸体。而城门上的门栓,此时也才抽出来不多。
明军见还有一人借助尸体躲过枪击,便要再次举枪射击,却被带头的将领抬手制止。
他们一步步逼近,约摸四五步距离时,明军停下,看着眼前的军卒男子尸体,说了句:“原来是你!”
仅存的倭寇头子看清楚明军将领后,他不禁惊讶说道:“你不是去救火了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哟,这倭寇还会说汉话。本将军是救火去了,也带走了一半守门的兄弟。要不然你们怎么能露面呢。”明军将领说道,便拔出腰刀,对着那倭寇杀了过去。
倭寇虽厉害,但也只是针对普通明军,对于朱权的亲卫来说,他压根不够看。不出几招便被砍翻在地,没了生机。
重新插好门栓,顶上门柱,又增派了几十士卒守着,他才登上城墙复命去了。
原来,朱权在看到城中失火后,他便已明白城外的倭寇为何不进不退了。显然城中已有倭寇的内应。
内应往往不可能多,因为语言不通,人多反而容易暴露。
那么少部分的人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只有两种,一是制造混乱,刺杀主将。
不过朱权久经沙场,个人工夫了得,又亲临城墙指挥,想要靠近他绝无可能。
再说了,就算是刺杀也得能看清人才是,这黑灯瞎火的,将士们都身着盔甲,想要准确找到他并且刺杀成功几率几乎为零。
那么就只有第二种了,趁夜色和混乱夺取城门,为倭寇打通进城之路。这也跟城外的倭寇不攻呼应上了。
于是,朱权决定找出这些内应,因为一旦开战,内应们制造的内部的混乱最为致命。
不过台州如此之大,若真是想找出这些人也不易。朱权便将计就计,撤下防守士卒,顺了他们放火的意,然后暗中命亲卫带人速去取来火枪。
其实亲卫在倭寇们搬顶门柱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但为了防止倭寇还有其他漏网之鱼,他们便在暗中等待了一会。最后在他们拉门栓时才开枪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