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朱高煦再次到达宁海,对于倭寇们已经联合起来要对付明军的计划他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正好一网打尽,也省的他满地跑着找倭寇。
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明军与倭寇们很快相遇。有了之前的经验,倭寇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玩起了武士道,拼了命的冲明军杀来。
但还没走几步,就有火枪喷射。倭寇们对此已经有了防备,纷纷找掩体躲避,甚至有人玩起了蛇皮走位,竟然也挺有效。
该说不说,倭寇们凭借灵活的躲避很快便到了明军阵前。此时他们举起武士刀,怪叫着砍杀而来。
不过明军早有准备,用盾牌阻挡。身后的狼筅兵开始发威,长长的狼筅伸出去,有拼杀的倭寇被狼筅勾住,来回拉扯,虽然死不了,但是铁刺扎到肉,那滋味儿疼啊。
倭寇气急之下想要反击,但面前有盾牌挡着,打又打不到。后退躲避?狼筅勾住扯又扯不掉。
长矛兵此时透过间隙向前捅去,挣扎的倭寇顿时一命呜呼,软绵绵的倒了下去。
倒是有运气好的,多了火枪的远程攻击,也避开了狼筅的铁钉,进入到几个明军阵型的侧翼。
可看着两边虎视眈眈的刀斧手,他知道自己完了。还未来得及动手,就被左右夹击,死于后排明军刀下。
战斗情况大抵就是这样,倭寇们没冲多久,就被火枪、狼筅、长矛杀死大半,其余的倭寇虽然不知道明军此阵的奥妙,但有一点他们很清楚,那就是再不跑就死定了。
此战来的快,结束的更快。
朱高煦见倭寇开始溃逃,命令士卒扔掉盾牌,开始追击。
士兵们纷纷拿着火枪、长矛、狼筅等物,有追上去射击的,也有刺、砍的,当然还有用狼筅砸的。反正是各种能杀人的招数都用上了。
倭寇们在付出六百多人的死伤后,终于逃了出去。
而明军竟然只是一人受伤,无一人阵亡。这样的结果不仅出乎了朱高煦的意料,更是让明军士卒瞠目结舌,自己什么时候如此厉害了。
这是朱高煦自抗倭以来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捷,在明军的追击下,倭寇后续防线全面崩溃,纷纷弃寨而逃。
不过这几年跟随蓝玉学习的他,虽年轻气盛,但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鲁莽。优秀的军事素养告诉他,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根据战前的斥候情报显示,这次宁海可是聚集了一万以上的倭寇,且这些人是秘密集结的,好像在谋划什么。
明军所遇上的虽说是小股倭寇,算是先头部队,能打败固然顺理成章,但后面的进展似乎也太顺利了。
倭寇不仅一改往日之凶悍,一触即溃。后面更是不战而逃,就跟有人安排的演戏一样。
朱高煦的感觉没错,倭寇就是在演戏。明军追击一路斩杀倭寇,当行至里铺时,忽然得到情报,倭寇几部合作,高调地要进攻宁海城。
这个消息令军中本地的士卒不淡定了,因为宁海城中有他们的家属。
而且因为明军近来四处奔波抗倭,主要粮草辎重都在城中进行补给,一旦宁海陷落,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无论是本地士卒还是京师来的明军,大家都紧张了,纷纷主动请战,希望立刻回防宁海。
然而,朱高煦却十分淡定,他只是笑着对部下这些士卒说道:“不要急,你们放心,在我军赶到之前,宁海是不会失陷的。”
士卒们不知道自家将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看到朱高煦如此镇定,想必将军已有应对之策,他们焦躁的情绪顿时得到安抚。
朱高煦并不是在诓骗士卒,因为在宁海城中不仅住着老弱妇孺,还有他那位肥胖的大哥朱高炽,只要这个人在,倭寇那点伎俩绝对进不了城。
况且,朱高煦总觉得倭寇目的不是宁海。这就要扯到兵法上了咱们老祖宗研究兵法几千年,小倭寇弹丸之地,要不是唐朝看他们可怜,包容他们学习,岂能学到我华夏的文化。
现如今倭寇想要动脑子,用兵法来对付明军,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自取其辱吗。要攻宁海,不应该是偷偷地进行更为有利吗?何必要大张旗鼓,整的人尽皆知,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朱高煦认为,如果倭寇的目标是宁海,那么用来诱惑明军的诱饵就绝不是在宁海。
想想看,倭寇在宁海露头,然后被明军追击,付出伤亡后,将明军调离宁海。
然后他们等明军走远了,再攻击宁海城,这不是有毛病吗。
明军本就是寻找倭寇作战,如果他们在里铺露头,那明军自然会主动赶赴里铺打击。届时倭寇大部悄悄潜入宁海,正好与明军打个时间差,何必搭上近千人的损失来诱惑。
但你要说他们如此大费周章将明军引到此地,要是不做点什么似乎也说不过去。
但要分析倭寇如此做的真实目的,朱高煦还真无法找到答案。
不过宁海毕竟空虚,为了稳妥起见,朱高煦还是派了部下五千人前去支援。他自己则就地扎营、偃旗息鼓,等着看倭寇接下来的把戏。
他还给自己这招美化曰‘以不变应万变。’引的手下士卒佩服不已,纷纷夸赞自家主将兵法高深。
其实只有朱高煦自己知道,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索性修整一番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