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如道衍和蓝玉预料的那般,北平不可攻下,不过平安与王弼直取通州倒是出乎预料。
现在的固安真正陷入了包围之中,如果没有意外,破城是迟早的事。
事情的发展往往会出现意外,尤其是战争。更别说燕王朱棣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已经被忽略了。
朱棣此时正在快马加鞭的向着北平赶来,当然了,还有作为俘虏的宁王。
他们并没有走直线,而是选择绕道而行,朱棣此举是避免暴露行踪,招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各地的州府卫所官员可还是听命朝廷的。
因为朱棣对行踪保密,所以现在北平战场的情况他并不了解。而南军也对他的行踪不得而知。
此时,蓝玉依然没有忘记朱棣,他一个人对着桌上的地图,百思不得其解,朱棣此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怕明处的猛虎,就怕暗中的恶狼,因为它往往在猎物放松警惕,甚至遗忘危险时忽然跃出,给猎物致命一击。
不知不觉,蓝玉的右眼皮跳了跳,一种不安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再次查看地图,对战场局势进行假设性猜想。
如果北军此时有一支力量,进攻通州,平安所在的通州犹如之前北军所面临的局势一样,自己救都救不了。因为固安的北军不会让他轻易过去,以通州为诱饵,围点打援。
不好!蓝玉突然意识到,通州危矣。
“来人!传我军令,前军速撤出通州,与我汇合。”蓝玉喊道。
“遵令!”传令兵领命离去。
不一会儿,军中将领们听到消息,纷纷来到蓝玉帅帐。
“蓝帅,我们才形成夹击之势,北军有生力量都在固安,消灭他们指日可待,为何又要放弃通州?”常茂忍不住问道。
“小子,你现在也是副将,就不能动动脑子,捕鳖的自己也有可能变成瓮中之鳖。”蓝玉不满道。
曹震此时说道:“北平已经探得虚实,尽管兵力没有多少,不过士气高涨,百姓拥护,想要凭前军拿下不切实际。固安又聚集了北军大部,轻易攻不下来,只得围困以断绝粮草。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不过我军若是放弃通州,等同于北平、通州、固安连成一条线,再要围困住怕是难了,我也觉得有些可惜。”耿炳文也附和道。
“那如果现在插入一支大军,联合北平守军进攻通州,我们又该当如何?”蓝玉指出问题的关键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前军可就被孤立了,我军进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通州的战事。不过北军不是都在固安吗,哪里还有精兵?”曹震道。
蓝玉看着这些部下,说道:“我们看不见不代表没有,这些天来,我一直思考燕王的行踪。不过就算北平危机时也不见他出现,甚至固安城中的北军也没有支援意思。你们说说,这寻不寻常。”
众将这才明白原来蓝玉是担心朱棣耍诈,这个问题开始他们就讨论过,北军就那么些人,至于朱棣在不在又有什么关系,他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人代替千军万马吧。人家没出现,咱们自己就吓的放弃大好局面,这不是怯战吗。
“蓝帅,末将明白了。为以防万一,末将请命,带一万人马与平将军汇合,末将担心我们已经慢了。”一直没有说话的盛庸此时出声道。
盛庸在这次出征中一直没有多少存在感。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皇上推荐的,也就是说他是跟着来学习的,一个学习的人能有多少发言权。
况且,这种走皇上后门的人,尤其是武将,可不怎么招人待见,说白了就是这一帮人看不起盛庸。
盛庸这一句话说的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他们不可置信的看着站在后面的年轻人,面上表情不善,我们淮西武将商讨军事,你插什么嘴?
蓝玉则不同,他惊讶的看着这个被他遗忘的后军副将,说道:“说说你的想法。”
盛庸客观的将自己的判断进行了叙述:“回蓝帅,刚才您说了,在我军进攻北平的关键时刻,燕王都未曾露面,这是不同寻常的。按理说不管我军能否拿下北平,燕王与固安北军都应该着急做出反应。可他们按兵不动,背后定是有计划。”
“末将斗胆试想了一下,假如北军,末将说的是假如,围攻了京师,咱们无论如何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师救援,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
“同样的,对北军来说,北平就是他们的根基。毫无动作、牵制我军主力,这必然再等待着什么。燕王又下落不明,很显然,他是在对我军进行分割,一口一口吃掉。”
蓝玉听完说道:“不错,本帅也是这样想的。你们啊,这几年都太安逸了,忘记了战争大忌,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身上。”
“虽不知燕王有什么招,不过我敢肯定,平安再不撤,将全军覆没。盛庸!本帅给你一万精兵,接应前军。切记,如遇敌军,无论数量多少,不可恋战。”蓝玉道。
“末将遵令!”盛庸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