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用的围而不打。
兵法有言:“倍则攻之,十则围之。”
虽然严格算起来,北军并没有十倍,可六七倍还是有的。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朱棣需要迅速解决北平周围的威胁,好腾出手专门向南进攻,那为什么还会采用围而不打这个战术呢。
只因为居庸关是关,而不是城。
关,是一个障碍,有如抗洪大坝一样,阻挡着敌人潮水般的进攻。需要后方人员不断维修、加固。
居庸关的保障人员就是北平,朝廷的辎重粮草都通过北平府来送往关隘。
现在的北平已经被朱棣控制,等同于切断了居庸关与朝廷的联系。一个没有物资保障的居庸关能坚持多久?
况且在朱棣开始起兵前夕,就已经缩减了居庸关的物资储备。原本一个月送一次,改为每月三次,分批而送。
这样一来,居庸关的总体物资没有变,可储备物资却很少。当朱棣起兵后,更是断绝了此地物资,现在关中早已没了粮草。
关与城最重要的不同是,关是战略建筑,没有百姓栖息。甚至百姓们越远离关越好,因为这个地方容易发生战争。如此一来,关就丧失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而城也是有常驻居民的,如果有大军围城,粮仓就算见底,靠着城中百姓也可坚持月余。
所以,显而易见朱棣正是深知这点,从而采用围栏的办法,要将关中守军的耐心耗尽。
除了包围之外,朱棣的北军每日分批组织士卒在关墙下喝酒吃肉,并且对着关上的守军叫喊。
“兄弟,饿了吧,刚煮好的肉,下来吃一口。”
“弟兄们,咱们不是抗击北元。朝中有奸臣,燕王殿下是奉旨靖难,不想为难咱们普通士卒。所以到现在都没有进攻,放弃吧,都是自己人。”
俞真咬牙切齿,他知道这是朱棣的计谋,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自己没吃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出两日,关上就有士兵偷偷逃走。也有人在一起讨论私语。
“听说燕王是靖难,清君侧,是正义之师,咱们还打不打。”
“我啊,听老家的人说,燕王将来是会做皇帝的,这样的人不是我们可以阻拦的。”
“不论如何,都是皇室的人,人家的家事,咱们何必参与。守好关隘,不让元人入侵才是我们的责任。”……
诸如这样的议论在关上守军中不断传递,甚至就连俞真的亲信都忍不住思考,人家朱家的家事,咱们何必卖命呢,输赢都落不到好。
有了第一个人逃跑,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关上的守军已经有大批人弃关逃跑。
晚上还在值班,早上换岗的守军到来后,发现早已不见同伴的影子。
俞真自知大势已去,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后路。普通士卒可以逃跑,也没人会去追究。
可他这个守将不同,如果弃关逃跑,朝廷也放不过他。可抵抗也无济于事,结局注定一样,自己还可能死的更早。
在经过多次的心理博弈后,俞真弃关而逃,将居庸关拱手相让。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这座北平的防御关卡。
同时张玉、朱能方面也传来好消息。张玉夺取了蓟州、通州;朱能夜袭遵化。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北军就控制了北平城并扫清了北平外围。一切对北平可能造成威胁的战略要塞,都被朱棣收入囊中。
同时由于北军的势如破竹,北方的百姓士卒都深信燕王有皇气,将来会是皇帝,纷纷加入北军。当然人家给的军饷也确实不错,为利也可冒险一试。
至此,北军不仅在兵力上有所增强,而且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才是真正与朝廷对决的时候了。
消息传到京师,众臣皆惊,他们没想到朱棣竟然如此厉害。
朱允炆也很惊讶,不过这样的朱棣才是正常的,如果连周边小城都拿不下,那历史上的永乐大帝就让人怀疑了。
不同于其他人,蓝玉却丝毫不惊讶。相反,如果朱棣没有这样的速度和手段,他倒觉得不正常。
曾经的蓝玉也只不过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名将的小跟班,在一次次的战火中,蓝玉学习着、实践着、成长着。
当这些人创造了辉煌,相继被岁月摧残离开后,蓝玉才登上战争的舞台。
没了主角,他就是唯一的主角,通过多年学习的知识,他在草原上大放光彩,一度与曾经的偶像相比较。
不过与他一样的人还有一位,那就是朱棣。
如果说蓝玉是自学成才,那么朱棣就是名师教导,并且是自幼就接受了战争的教学。
不仅经常得到名将们的指导,而且第一大将徐达还是人家老丈人。有了这些强大的霸服加持,就是条狗,估计也能成合格的军犬。
朱棣也没有辜负老师,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三好学生。接下来,将与另一位优秀学长蓝玉开始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