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不是那个脱古思帖木儿嘛,他快要被押送来京了,父皇虽然还没定下对他的最终处置,但我看父皇的意思,应该是没有杀他的打算,而且搞不好还会给他安排一个闲职或爵位,把他留在京城。

而大明历年来吸纳了不少前元投降的官员、将领和勋贵,脱古思帖木儿可是这些人的旧主子,为了避免他们勾连,惹出事儿来,我这个吏部尚书得趁着脱古思帖木儿的事儿没定下来之前先把这些人给安排了。”朱雄英道。

朱七牛一听就明白了。

虽然此次脱古思帖木儿率兵来犯,又带着鞑子跟大明相持多年,但说到底他还是前元的皇帝,在大明只有太上皇和当今皇帝与其地位对等,实在不宜折辱。

若是换了太上皇来,指定没脱古思帖木儿好果子吃,派人暗中下毒也不是不可能,但当今皇帝当太子时就敦厚仁慈,显然是干不出这事儿来的。

那么,脱古思帖木儿当然不会有一个太坏的结果。

就像是魏国时汉献帝刘协被封了个山阳公、其后代子孙传爵好几代似得,要不是赶上五胡乱华,兴许山阳公这一脉还能传几个朝代呢。

莫忘了,当年太上皇可是正儿八经奉了大元为前朝,承认了其中原王朝的合法地位,而太上皇呢,是作为华夏正统天子们的后继之君开国的。

换言之,明面上大明是大元的江山合乎法度的继承者,跟脱古思帖木儿这一支算是兄弟。

朱七牛道:“皇上不处决脱古思帖木儿也好,只要把他留在大明,那草原上的人就无形中低了大明一头。

毕竟就连他们的皇帝都成了大明的臣子,以后咱们不管什么时候出兵攻打他们,都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甚至于如果脱古思帖木儿够聪明的话,他就该主动磕头认主,并将整个汗国献给大明。

那无论草原长城以外的草原到底实际归谁统帅,大明都可以对外宣称那是大明的固有国土,先在法理上站住脚。”

朱雄英点头:“我估计父皇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故意没有那么快让人押着脱古思帖木儿回来。

据我所知,这些天以来,父皇派了好几波人去秘密劝说脱古思帖木儿,就是想他在来到京城后,直接来一波纳头就拜的戏码。”

“若能如此,自是最好的。”

“可是脱古思帖木儿软硬不吃,难搞啊。”

朱七牛冷笑道:“他若是愿意体面,那就给他体面,他若是不愿意体面,那我们就帮他体面吧。”

“怎么帮?”

“很简单,把他找个地方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供养着,但就是不给他自由,也不许其他人跟他见面。

如果需要以他的名义做什么事儿,直接以他的名义拟定公文,然后盖章就行。

反正他在我们手里,没人会怀疑他到底秉持的是个什么态度。”

“嘿,你这话跟皇爷爷说的一模一样,但父皇还是希望脱古思帖木儿能更懂事一些。

到时候再看吧,实在不行也只能按照皇爷爷跟你的办法办了,反正他也就剩一个前元皇帝的名头,没啥了不起的。”

朱七牛从朱雄英手中接过前元投降过来的官员、将领、勋贵名单,仔细一瞧:“嚯,不少人啦。”

“是啊,不然我也不会这么发愁了,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好安排的,又不能让他们掌握大权,又不能让他们太过分散,还不能让他们寒心,老多束缚了。”

“大明这么多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还有那么多州府县、卫、百户所、千户所,外加九部、五寺等衙门,应该还是足以把这些人依次安排妥当的,无外乎就是多多考虑,慎重选择,慢慢来喽。

实在不行,就多塞一些到东瀛、琉球和蒙古去,反正这些地方也缺官儿,又地广人稀的,他们闹不出乱子。”

朱雄英点了点头:“也只好这样了。”

然后两个小伙儿就凑在一起商量起来,一直忙到天都黑了,也才安排完不到五分之一的人。

朱七牛这时才彻底体会到为什么吏部排在诸部第一以及吏部尚书为何被叫做天官了。

这个职位的重要性真的是无可比拟啊!

之后两天,受太子委托,朱七牛还是在吏部过的,帮着出谋划策。

事必,太子可算是轻松了,专门请朱七牛到自己的宫外居所微风居干饭。

而在过去的两天里,《建文七十四年与太上皇游湖忽有所感》这首诗也随着人流传到了更远更远的地方,知道并且在议论的人也越来越多。

甚至就连窝在大河村老宅里到处翻箱倒柜的黄王氏都有所耳闻。

又两日后。

清晨。

朱七牛等文武百官再次齐聚一堂,与皇帝共商国事。

然而,让谁也没想到的是,早朝才开到一半呢,外面忽然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鼓声。

自大明开国以来,或者说自从有朝会这东西以来,可极少发生这样的打断事件。

就连皇帝朱标都有些惊讶了:“这是登闻鼓吧?我大明开国二十五年,朕本以为一向政治清明,不想这登闻鼓声竟然在奉天殿外响起了。

来呀,速召敲鼓之人殿前问话,朕倒要瞧瞧是哪里的官员作奸犯科,以至于让人告状告到朕这里来了。”

所谓登闻鼓,本意为朝堂、官衙外的悬鼓,一旦敲响,声音震天,必使得人群聚集围观。

则皇帝也好,主官也罢,必须召见敲鼓之人询问,帮助其解决问题,否则难以服众,容易丧失民心。

使人听见鼓声,即是‘闻’。

让击鼓之人得以面君或面见当地主官,即是‘登’。

登闻鼓最早见史于晋朝时期,《晋书·武帝纪》中有‘伐登闻鼓’的记载。

后历朝历代多有效仿,至于效果如何嘛,见仁见智。

而在当朝,因为太上皇出身微末,太明白老百姓的苦楚了,因此格外注重登闻鼓的作用,愿意给老百姓一个申冤告状的途径。

太上皇不仅设立了登闻鼓制度,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将会亲自受理,地方官员如有从中阻拦者,一律重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