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 第37章 俗世何曾分黑~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明实录,尤其是看建文一朝的史料时,朱七牛其实是有些无语的。

就是说,建文那一朝的君臣但凡对一点,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在那四年里,建文一朝的君臣可以说是完美避开了全部的正确选项,而且还全部选中了错误选项。

什么逼死湘王啦,什么撤掉耿炳文换上李景隆啦,完全不像是一群脑袋正常的人想出来的决策。

也是看完那段史料,朱七牛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好友齐泰居然还是个隐藏的……眼高手低。

朱七牛也只能这么形容了。

毕竟是多年好友,得给齐泰留点面子。

而对于更加脑残的方孝孺和黄子澄嘛,朱七牛就没那么大包容心了。

所以尽管方孝孺也是宋濂的得意门生,可朱七牛对他从不假辞色,甚至至今都没见过他一面,方孝孺的数次拜访都被朱七牛找机会推掉了。

所以朱七牛作为会试主考官,直接把原本排名会试第一的黄子澄放在了最后一名。

这还是看在黄子澄确实有几分文才的份上,否则朱七牛直接就把他刷下去了。

练子宁虽然同为建文四大文臣,按理说朱允炆的失败跟他有逃脱不掉的责任。

但据明实录记载,练子宁是四大文臣中唯一一个始终清醒的人,不仅看出了李景隆的问题,而且数次秉笔直书,慷慨直言,不畏生死,只不过皇帝不听他的罢了,迷之信任李景隆和方孝孺等人,这才成全了奉天靖难。

之后,有识人之明的朱棣意欲既往不咎,招降练子宁,可练子宁不从,于是朱棣命人割掉了他的舌头,还说自己欲效周公辅成王。

子宁闻言,用手伸进口里蘸着舌血,在殿砖上大书——成王安在!

朱棣因此恼羞成怒,这才狠心将练子宁斩首,抄家灭族。

相较于不管不顾一心削藩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练子宁显然能力更加出众,认得清形势,但他依旧选择了慷慨赴死,属于是为国尽忠。

而黄子澄他们三人嘛,虽然结局也不好,气节似乎挺足,方孝孺还被灭了十族,可多少给人一种骑虎难下、羞愧难当、不得不以死正名的感觉。

其中尤以方孝孺最受人非议。

毕竟他昏招频出、误导皇帝在前,仗着是宋濂弟子、文坛泰山北斗而抵死不从、言语无端在后,直接牵连十族被灭,属实是相当心里没谱了。

可能有人会说,一样是建文帝的臣子,一样是宁死不从被杀,凭啥练子宁就独高一筹?

道理很简单,练子宁属于是有想法却不受信任和器重。

若是听他的,奉天靖难根本成功不了,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他占得很小,就是转投朱棣都不怎么会受人置喙,但他依旧选择了为君尽忠,宁死不屈。

而另外几位呢,却属于是看不清形势,明明颇受皇帝依赖,却害的皇帝丢了江山,平白让那么多人死掉,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最起码有一多半要怪在他们身上,就他们这能力和罪过,就算他们想投靠,人家朱棣还未必看得上呢。

退一万步说,这三人若真有那个以死报国的觉悟,自己找个地方羞愧自杀好不好?

又是设法逃跑,美其名曰去外地找人勤王,又是跑到文武大臣面前装忠良贤臣,到底意欲何为?

尤其是方孝孺,要不是名声大,是文坛领袖,连跟朱棣口嗨说‘你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的资格都没有,一进城怕是就被朱棣让人杀了。

结果呢,事实都摆在眼前了,人家朱棣都要登基了,他反而硬气起来了,拉着十族一起螳臂当车。

方孝孺的九族: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尸体埋了一地。

方孝孺师生一族: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比九族多埋一里。

作为大明忠义伯,正二品高官,朱七牛的想法和那些情绪容易受到鼓噪的普通民众是有区别的,要想得更加复杂和全面。

在他看来,练子宁属实可惜,而黄子澄他们呢,却是罪有应得,可惜的是被他们牵连的九族。

若朱七牛是朱允炆,都不等朱棣来杀,就先下令把这几个家伙给砍了,那样兴许还能挽救一下颓势。

同样是因为看不上这几个家伙的原因,哪怕齐泰颇有文采,治理地方也还可以,看起来为人性格也不错,但朱七牛反复思量后,还是从未在皇帝面前保举过他。

甚至皇帝问起齐泰时,朱七牛还曾经直言过,说齐泰做个知府、知县还算称职,若坐上布政使或各部尚书的位置,则必然会错漏百出。

齐泰原是洪武十四年的进士,曾得太上皇赐名,按理说前途无量才对,他到任地方后,数年来治理的也很不错,把县城给重建了一番,带动周边百姓致富。

皇帝本对他有些器重,想招入京城做个正六品主事,再培养个十来年,或可为侍郎,听朱七牛这样说,当即打消了念头,只将齐泰升迁为了河南某小州的从六品同知。

想了好一会儿,朱七牛决意给予练子宁一份信任,于是将他点为了本次会试的会元。

而花纶与丁显,则分别被点为了第二和第三。

按照一般的俗规来说,会试总裁排好的名次到了殿试上时,基本不会被皇帝做太大改动,顶多是将名次略微上调或下调一些罢了,不存在皇帝特意把会试倒数第一点为状元的可能,除非殿试时有人发挥的太过失常。

而前三名嘛,就更是重中之重了,一般只会调换彼此的次序,而不会将其排在第四名或更后面的名次。

换言之,这三人被朱七牛排进了前三,那状元、榜眼、探花基本就是在他们三人中选出来了。

排名公布,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又过了几天,便轮到殿试开考了,由皇帝亲自当主考官。

结果嘛,朱七牛排的名次皇帝几乎就没动过,仅仅将其中十几个进士和同进士的排名略作了调整,上下浮动没超过五位,前三名的排序更是一动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