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AI教父 > 第227章 图灵测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问题是技术突破就像是数学题,人再被逼急了也还是做不出来啊!”施密特的经历就是职业经理人,职业执行官,他的身份不允许他乱来,不允许他做这样的大冒险。

而对比之下,佩奇和布林则显得任性多了,两人稍微思索了一番,便决定放权让孟繁岐自己去闹。

“你此前从来没有跳过票,说的技术全都做出来了,所以我们两个给予你无条件的信任。”佩奇的想法很简单,等他先失败一次,以后再做怀疑不迟。

现在想那么多,又是何苦呢?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时候如果干涉太多,会很影响技术人员的开发热情。

布林和佩奇犹记得上次在克林顿会谈的时候,两人还觉得孟繁岐直接和霍尔姆斯在医疗检测领域对抗,实在有些鲁莽了。

虽然两人表示了对自己员工的支持,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出于情面,而非真的相信孟繁岐能够取胜。

后来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人意料,不过即便抛开霍尔姆斯自己的那些荒唐事不谈,光是孟繁岐为医学领域做的三个任务方向的标杆应用,就已经非常出色了。

更不要说,孟繁岐还与deepmind和几大医院开展了阿尔法fold蛋白质项目。

有阿尔法围棋珠玉在前,两人对阿尔法fold的前景也是一直看好。

当时会谈的时候,若是两人以谷歌公司为理由阻止了孟繁岐与霍尔姆斯的对抗,这一系列相关的成果,也就自然不会开发出来了。

“施密特当时还觉得签孟繁岐签亏了呢。”佩奇提起这件事觉得有些好笑,当时给了孟繁岐分成合同,施密特在三人私下的会议上还是表示了不满的。

这满打满算还没有半年,直接或者间接来自孟繁岐的价值已经达到大几百亿美金了。

相比之下,已经分成出去的那十几亿,根本就是毛毛雨啊!

不过,信任归信任,任务归任务。

佩奇和布林虽然给了孟繁岐相当大的支持,但在孟繁岐前往韩国之前,三人还是私下开了一次会的。

这一次,就连谷歌三驾马车的施密特也没有带,只是两位创始人与孟繁岐的私下交流。

专门就讨论发布会上准备宣布的那些内容。

在两人听完了孟繁岐所描绘的那种愿景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六十多年前的图灵测试。

这个基本上人人都曾听过名字的测试,由鼎鼎大名的计算机天才图灵提出,是一种测试机器是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

假设有一台电脑或者某种人工智能,其运算速度非常快、参数量和模型的结构复杂程度也接近甚至超过了人脑。

并且人们而且还为这台电脑编写了许多智能化的程序,并提供了合适种类的大量数据,那我们是否就能说这台机器具有思维能力?

图灵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给出了定义,并提出了假想,设计了测试的内容。

那就是让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比如网络远程聊天,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

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对话来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或者误判的概率有三五成那么高,那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具备思维能力的。

毕竟,不管是【思维】还是【想法】,想要去辨别它究竟是自创的还是模仿抄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们有关版权,抄袭等方面的糟心事件、狗血案例,那是数不胜数。

因而图灵使用了一种比较主观但是可以操作的评定标注来解答这个问题,图灵测试。

并且他还预言,在2000年左右,就一定会有电脑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虽然截止到2014年5月的现在,还没有任何计算机成功地达成了这个成就。

但显然而易见的,孟繁岐所描绘的那种程度的人工智能,已经足以应对图灵测试了。

“现在市面上的经典对话机器人,基本上都是基于关键字的识别,或者是通过专家系统的规则来构建的吧?”谷歌在这方面的投入,目前并不是很大。

收购智能家居公司之后,两人对这方面的了解也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他们计划推出谷歌home这种家居智能对话助手。

05年到13年这段时间,剑桥大学的Steve Young,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奠定了这个方向的基础,形式化了很多对话系统的经典问题。

他本人也是苹果Siri的主要负责人。

如今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也很快遇到了瓶颈,准确率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

“基于关键字的识别和专家系统会比较多,不过t方法会强很多。而且做对话系统和对话智能也并不只是为了图灵测试,他在落地上也是有着很大的需求空间的。”

孟繁岐知道,2017年被很多人称作是对话智能元年,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t方法的影响。

佩奇和布林当然认同这个观点,在他们看来,目前对话系统有两个方向落地比较现实。

一是智能语音客服,许多企业客服,尤其是电话客服的劳动比较简单重复,完全可以通过对话系统和语音技术来解决,孟繁岐已经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这个方向的性能指标,让落地成为了可能。

“另一个方面就是个人助理方面了,我听你的描绘,你更想要这个智能可以下沉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布林摸着下巴上的胡茬:“我们已经计划做一些智能家居结合的对话技术,会和Siri比较像,可以做到通过语音来控制一些家居的开关和运作。”

“至于你所说的那种个人助理,它似乎需要相当高的智能程度,才能够针对这么多类型的事情作出回应啊...”

“在这里,对话智能其实分成了两个类别。”孟繁岐如此总结。

“第一类是任务完成型的对话机器人,第二是闲聊型对话机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是理性机器人,一个是感性机器人。”

“前者就像是现在的Siri,又或者是谷歌准备做的谷歌home家居智能。”

“你可以让Siri查天气,设闹钟,拨打电话;让谷歌home开灯关灯,调低音量。”

“它识别了你语言的含义,并结合了自己的硬件做出对应的操作,这是理性机器人。”

“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再具备更多的与人交互交流的能力。”

“任务完成型对话智能一般都有特定的目标,因为确实需要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一旦任务完成,交互也就结束了。”

而孟繁岐所描绘的那种景象,则显然属于另一种,感性的对话智能,需要理解用户的情感。

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对话是没有特定目标的,比如很多人就是闲得没事要找bing大小姐,逗她一下。

“任务完成型对话机器人它希望是对话轮数越少越好,因为越少交互越能更快地达到目标,最好一句关灯就能马上起效。”

“而具备海量知识的智能,人们可能希望能够跟它对话次数越来越多,能够持续的交流下去。”

“我想要做的,是人类可以一直跟它交互对话,却根本不会觉得乏味无聊的全新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