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隋炀帝 > 四三零章 游子归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隋开皇年间,杨坚便在多地设置过行台省,行台尚书令基本上还是他那几个儿子,后来才改成了总管。

因为行台省完全就是一个小朝廷,儿子做行台尚书令,杨坚都不放心,于是才改为总管府,然后将总管府属官的品级拉低,降低其权限。

如果在巴蜀地区设置总管,那么和当初杨秀时期差不多,一个人全都说了算。

但如果设置行台省,则权利就会被大大稀释,因为尚书令是太子,而太子不会去巴蜀。

行台左右仆射,外加行台六部尚书,肯定会是势力分明的几派人,谁也不鸟谁,这样才方便朝廷管理。

所以朝会过后,杨铭就在东宫召集人手,商议西南道行台的官员人选。

封德彝率先道:“左右仆射,需是政见相左的两人担任,六部尚书,至少得有两个是太子的人,我们从这两点下手,就好选了。”

这就是为什么杨素这么看重封德彝,还把堂妹嫁给了他,因为这个人确实厉害。

李纲道:“应该再加一条,左右仆射当中,得有一个是陛下喜欢的人,而西南行台民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得是陛下所看重的。”

说白了,李纲的建议是,这几个人选当中,得有皇帝的人,而且必须管着民部,因为民部是管收税的。

话没有说的那么直白,但是大家都听明白了,钱,得是皇帝亲自盯着才行。

杨铭认同道:

“李公的话在理,左仆射我有意杨恭仁,毕竟是吏部尚书,又是宗室,没有比他威望更高的人选了,右仆射这个位置,我倒是想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顶替玄挺出任右候卫将军的王士隆。”

王士隆出身太原王氏,开皇年间,做过杨坚的御卫将军,后来给杨广做千牛备身,属于绝对的心腹。

这个人的爹王韶,属于北周元老派,辅左杨广南下灭陈,杨广担任并州行台尚书令的时候,他是行台右仆射,是杨广非常敬重的一位长辈。

把王士隆这样一个皇帝的绝对心腹放在右仆射这个位置,没有谁会反对,他留下的空位置,由史万宝接任,杨铭一直没有安排史万宝,就是等军方出缺。

元文都笑道:“陛下授权太子掌选官员,臣以为这也是一次考量,陛下是想看看太子是否能将西南道行台省安排的妥妥当当,王士隆无疑符合陛下心意,这个人选不用议了。”

杨铭点头道:“那就暂定行台左仆射为杨恭仁,行台右仆射为王士隆,那么民部尚书的人选,诸位好好议一议。”

这次针对巴蜀,名义上是铲除巴蜀地方历年以来的积弊,使得巴蜀能与其它地方一样,政令通达,政务分明,其实就是搞钱。

所以行台民部尚书,也得是杨广的人,杨广会盯紧这个位置,不容他人染指。

议来议去,大家商定了一个人选,皇帝的宠臣,裴虔通。

裴虔通眼下的职位不高,威望也不行,但是就任行台民部尚书,还是可以的,这个官职听起来非常大,但品级并不高,也就略微比杨铭荆州总管时期,总管府的户曹高那么一点。

加“行台”俩字和不加行台,那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

那么接下来的位置就好办了,

杨铭以典书坊管记舍人裴熙载为西南道行台刑部尚书,燕小棠的爹燕宝寿调任礼部尚书,史万岁的长子史怀义调任行台兵部尚书,御史台陈孝意调任吏部尚书,至于工部,需要一个懂工程的,就让宇文恺的儿子宇文儒童去吧。

这份名单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派:皇帝派,太子派,观王派。

其中杨广的人,有王士隆、裴虔通、陈孝意。

太子派有裴熙载,史怀义。

观王派的杨恭仁和燕宝寿,其中燕宝寿也算半个杨铭的人。

就剩下宇文儒童孤零零一个人,其实也算皇帝派。

这三派,都是皇帝可以绝对放心的人,说到底这套班底,都操控在老杨家自己人手里。

所以这份名单上呈给杨广之后,杨广一字未改,于翌日朝会,当众宣布了任命。

御史台陈孝意这个人,杨铭是非常喜欢的,此人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也是一个敢谏的直臣,但是没有魏征那么满嘴跑火车。

杨铭认为,陈孝意的才华完全在魏征之上,只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命运,他在隋末时期担任雁门郡郡丞,明知大隋气数已尽,仍是尽忠职守,与刘武周死磕,后来被杀。

这样的忠臣谁不喜欢?

陈孝意早就看出,太子对待自己不同于别人,有示好之意,所以当他听到自己的任命时,心知肚明是太子举荐他的,于是下意识的看向杨铭。

而杨铭这时候也朝他看来,眼神鼓励的点了点头。

杨恭仁即将卸任吏部尚书,这个位置顶尖重要,杨广一时间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让太常卿兼门下省纳言牛弘,兼任吏部尚书。

身兼三职,牛弘的权力已经直逼苏威、裴矩了。

也就是今天的朝会上,高熲请辞了。

杨广当时的表情非常错愕,半天回不过神来。

高熲请辞,自然一帮子大老挽留,但大多都是场面事,真心希望高熲留下的,恐怕就杨铭一个人。

“臣老朽不堪厘务,患疾不能任事,有负陛下所托,请辞官归乡。”

杨广只觉心中恍然,尤记得少年时期被高熲训斥的场景,这个人,是他们家的功臣,虽然杨广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他,但不能否认,杨广对高熲是真心实意敬重的,与杨素的虚与委蛇不同。

半晌后,杨广少见的真情流露,叹息道:

“朕记得少时圣后曾讲述一则趣事,言独孤公家中有一柳树,百尺之高,亭亭若盖,乡中皆言,此宅必出贵人,如今再看,此言不虚,我大隋得独孤公,如周得太公,齐得管仲,朕虽有心挽留,亦不忍夺颐养天年之乐。”

站在殿内的高熲老泪纵横。

脚下的这块地方,他站了近三十年,走过了无数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今终得一身解脱。

“儿臣奏请,恢复独孤公爵位,以示陛下恩遇,”杨铭直接跪地道。

杨广这次没有一点犹豫:

“独孤公开国之功,理当如此,即日起,重复齐国公,百年之后,准其子承袭爵位,加配享高祖皇帝庙庭。”

等于是配享太庙了,牌位会供奉在杨坚的庙庭当中,享皇家祭祀,还给了高盛道世袭的资格,这真是杨广罕见的大发善心了。

高熲一愣,抬头看向杨广。

杨广朝他点头道:“独孤公受得的。”

这也许是高熲唯一一次,真心感谢杨广,也是杨广对高熲唯一一次真情流露。

朝会散去之后,所有人都围绕着高熲,说一些离别的话,毕竟这里面很多人跟高熲共事了半辈子,交情还是很深的。

有些年轻一辈的,直接将高熲当成了偶像。

大隋讲究落叶归根,高熲他们一家虽然早年便是跟着独孤信混的,半个天下跑来跑去,但人生最后的时光,还是要回老家。

高熲的老家在渤海郡蓨县,也就是河北省景县。

当天下午,杨铭去了高熲府上,算是最后的道别。

高熲心情大好,为杨铭斟茶道:“今朝一别,恐再见无期,老夫能安稳卸任,得幸返回故土,都是太子护佑,此恩不敢忘,只盼儿孙能有报答。”

高熲心里也清楚,他没死在杨广手里,全靠杨铭罩着外加时时规劝,否则早就被削为平民赐死,哪会有今天的待遇。

杨铭叹息道:“独孤公离故乡已久,何需此时返乡呢?”

他的意思是,你死了再走不好吗?非得活着回去等死?

高熲笑道:“人一旦上了年纪,心中挂念唯有故乡的一草一木,老宅的一砖一瓦,趁现在还能走得动道,老夫想回去看一看,陛下迟早要对高句丽用兵,我会在故土,为太子搜集边疆情事,以便将来一举功成。”

作为渤海高氏的当今第一人,高熲在河北的威望非常之高,三大家族都得给面子。

人家是不在中枢了,但脑袋上还顶着个齐国公,还有着近三十年积累的崇高威望。

他是大隋开皇年间第一权臣,开国之首功,皇帝不办他,就没有人敢惹他。

杨铭点了点头:“独孤公一路珍重,希望我们还能有再见之期。”

高熲笑道:“老夫走前就不与殿下道别了,今后相隔两地,互寄遥思吧。”

不久后,杨铭起身告别。

而高熲接下来,会去见一见杨丽华,勉强算是一场主仆之间的道别吧,但是杨丽华这一次,并没有以主人自居,而是以晚辈之礼,最后亲自将高熲送出府外。

望着那道原本高大如今却略显句偻的身影,杨丽华掩袖低泣。

五天后,无数的官员百姓主动出城,于长安驿为高熲送行,杨丽华也在场。

五辆马车,几十个随从,这便是高熲最后的行装。

少小离家老大回,阔别家乡六十多年的游子,踏上了归乡之路,高熲一生的成就,不会被任何史书所磨灭,注定名垂青史。

杨坚时代的两大重臣,高熲、杨素彻底落幕。

高熲也为开皇之治画上了最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