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升职记 > 第196章 徽宁商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6章 徽宁商帮

面对太原王氏的官海攻势,琅琊王氏根本穷于应付,他们也只能照样学着太原王氏的法子依样画葫芦,也说王家先祖王涟“有隐德”,理由是王涟当过鄢陵县令,而他孙子王时中也在鄢陵作过县令,祖孙都作过一地知县堪称美谈。

只是道字辈虽然一口气出了一个进士一个举人两个知县,但是王道一确确实实感觉得到王家已经后继无人,下一辈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苗子,再不奋起的话,自从王道一以后太原王氏就在考场屡战屡败,或许就要衰败下去了。

作为太原王氏的当家人,王道一退下来之前一直就考虑这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他觉得不是王家不出好苗子,而是因为他游宦在外族学处于放羊状况,他准备亲自把族学抓起来,哪怕出不了进士老爷,也要出几个举人老爷和一堆秀才公。

把族学抓起来又谈何容易,可不是他到族学做个山长那么简单,王道一不觉得他到任以后族学的情况就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而且以现在王家的情况,想招个进士女婿、举人女婿也是千难万难,那只能靠金山银山砸出来。

没错,制艺看起来是笔墨功夫,但一将成名万骨枯,不管是进士相公还是举人老爷都要用真金实银堆出来,以往族学的取才范围太窄,族中那么多年轻子弟,能在族学就读者不过二三十人而已,这实在太少了,太原王氏本来就以是官海攻势而着称,学生数量至少得增加两三倍才行,而且让学生吃好喝好穿好,免费提供纸墨纸砚,每个月甚至还要给点零用钱,让家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开销的银钱自然大了去。

王道一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招生数量这么简单,学生数量固然要增加,教学质量更不能放松,要四处延请名师来族学讲学,族学的藏书至少得翻五倍十倍才行,还得扩建学舍购买学田,这又得一大笔银子。

但这不是最花钱的地方,族中子弟若是侥幸考中秀才,这科举之路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只能府试、乡试、会试一路杀过去,这何止是千军万马同闯独木桥,不知道有几万几十万人在与王家子弟竞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太原王家必须给族中子弟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这钱自然花得比流水还快。

赴一次府次、乡试、会试,少不了开支几百两银子,而且十有八九是名落孙山的结局,但想要出个进士、举人,再多的银子都要舍得,一次考不中考两次、三次,三次考不中就考四次、五次、六次,一直到考到九次、十次,考到油尽灯枯为止,不管要用多少银子,族里都要承担下来。

这本来最蠢最笨的法子,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要用够了银子,自然可以自到渠成,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用够了银子”,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又能有几个家族几个家族坚持到最后。

虽然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道一甚至还干过一任知县,还在芜湖抽过税,都是最能来钱的路子,但他人太耿介平时开销又大,致仕归乡的时候虽然带回来百多个箱笼,但是想要撑起这么大的场面,要“用够了银子”,这百多个箱笼根本不够用了。

所以王道一一路碎碎念,把自己的一番苦心与难处都一一倾诉出来,柳鹏表示能理解王道一的难处,只是他就很快问道:“只是本来这话本来不当问,收一担山蚕丝至少要一二十两银子,搞不好要花二三十两银子出去,东三府有几千担甚至上万担山蚕丝,这收丝的银钱都得我们垫进去,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王老可有什么好意没有。”

哪怕是衡王府这些年在东三府强买强卖山蚕丝,但是他们强收生丝的时候还是要支给现银,而王道一与马立年既然要虎口夺食,开出的价格肯定要比衡王府更高,条件也更优厚,那这样一来,资金压力也越大。

虽然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道一在山西不止作了三年知府,但是柳鹏不觉得他能一口气拿出十万现银,而且就是十万现银,未必能满足收购生丝的资金需求,甚至二十万两白银都不够。

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是王道一却笑了起来:“这一点柳少倒不用担心,我已经同登州徽州会馆说好了,不但银子的问题他们来解决,而且龙口出海之后,可以直达松江府上海县,到时候由他们负责接应便是!”

柳鹏这才明白王道一与马立年为什么有跟衡王府虎口夺口的底气,原来是已经与徽州商帮联合起来了。

可别小看了徽州商帮,有明一代山东本土商业不振,几乎所有的大商业都是由徽州商人来垄断,就连小小的黄县都有徽州会馆,县里最顶尖的几家商号商铺即使不是徽州商人开的,也有徽州商帮的股份在内。

安徽商帮在山东省内就是无所不在的巨人,只要安徽商帮出手,资金即使不成问题,只是柳鹏现在又有疑问了:“王老,临清州那边也是徽宁商帮的地盘吧?”

严格来说,整个临清州都是徽宁商帮的殖民地,却跟山东商人没有多少关系,所谓徽宁商帮,徽是指徽州商人,宁则是依附于徽州商帮的宁国府商人,徽宁商帮联合起来的能量大得惊人。

寄寓临清的徽宁商人没有几万人也至少有几千人之多,他们垄断了临清的一切商业,而衡王府把东三府的生丝运到临清州,负责收丝的却是寄寓临清的徽宁大商人。

只是王道一笑了起来:“东三府是东三府,西三府是西三府,徽州商帮也有东三府与西三府之分啊。”

临清州的徽宁商帮每年都能从衡王府收到至少上千担柞蚕丝,自然是赚得心满意足,可是整个东三府的徽州商帮并没有这种不平等的贸易之中获得任何利益,恰恰相反,衡王府的强买强卖大大损害了东三府徽宁商帮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