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还是要等首飞后,根据试飞工作来确定,毕竟,现在我们得到的,都是理论数据。”马老告诉谢凯。
谢凯也知道情况。
飞机再大,理论性能再强,都只有飞起来后得到实际数据才能知道。
理论跟实际总会有很大出入的。
现实中,有很多因素是之前无法预计到的。
“首飞还有多久?”谢凯直接问了时间,“我们需要根据运-15的具体性能数据来决定引进多少伊尔-76。”
“总装还有三个星期才能结束,地面滑跑实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程不时看着马老,马老暗中点头后,才谨慎地说了一个时间。
半年的地面滑跑实验,已经很快了。
每一次的试验,都是为了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设计,最后在地面上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开始首飞。
任何一款飞机,从样机制造完成,到最后试飞定型,都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甚至长达数年甚至十年时间。
眼前的这架,其实算是运-15的第二架样机了。
第一架用来做地面静压力实验的,已经在实验车间,大多数实验都已经完成了,最后将会被破坏,用来检验飞机结构设计的强度等。
至于更早期用于风洞实验的模型等,那都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
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就因为这些工作缺一不可,任何实验数据都不能少。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用各种省钱的土办法来创造更高效的方式,当年没有超级计算机,用算盘打出原子弹各种理论数据,最后比超级计算机还精确。
运-10在研发过程中,一直都缺经费,所以,各种省钱的土办法都用,最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
在继续研制过程中,之前用的方法,不仅可靠,还让研发成本大幅度下降。
可谢凯现在需要知道这飞机的真实性能数据。
“这跟采购伊尔-76没有多大关系吧?即使实际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发动机也会限制批量生产。”程不时担忧地看着谢凯。
虽然他一点都不愿意国内采购别的飞机。
“如果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咱们就直接用钱砸发动机出来。少量采购伊尔-76填补寻求就行了。”谢凯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只要国产大飞机能有前景,符合需求,尺寸什么的小点,都不重要。
在了解到运-15的实际情况后,谢凯再次离开了基地。
连岳林等人都没见。
“立即跟乌克兰方面联系,让小舅先期不要采购多了,最多不超过20架伊尔-76。”谢凯回到办事处后,就让人跟柳东盛联系。
“柳总反馈回来消息,那边可能搞到伊尔-76的全套制造图纸。”
工作人员把乌克兰的情况作了汇报。
“那个现在基本上算是鸡肋,咱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苏联同类型技术的前面了。”谢凯可以自豪地说这话。
哪怕伊尔-76在30年后同样在持续生产,现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说,不是那么重视了。
运-15的最大起飞重量比伊尔-76少了四十吨啊!
而伊尔-76运输机秉承着苏联装备一贯的特色——傻大粗,耐操,空重超过90吨。
大飞机,越重,使用成本也就越高,毕竟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来维持飞行不是?
原本,国内航空工业基础是学的苏联的,但是后来发展运-10,就开始使用西方的标准,技术也向着西方靠近。
西方的飞机,因为材料跟工艺更先进,同等类型的,重量要比苏联的轻不少。
当然,也因为这些原因,西方的飞机在耐操程度上,是没法跟苏联比的,在非洲草原上的狂野起降,同类型的西方飞机是没办法做到的。
“咱们的技术超越苏联?”工作人员有些不理解。
他也知道谢凯的性格,见谢凯没主动解释,自然也就没有继续问。
“伊尔-76的制造资料如同鸡肋?谢凯什么时候这么不重视苏联技术了?”柳东盛拿着手中翻译过来的电报,问罗峰。
罗峰更是不知道。
“没有别的?”
“有,凯哥说,先期搞的数量不能超过20架,之前在国内时候说的五十架太多了。不知道他又抽什么风,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罗峰还是有些惋惜的。
伊尔-76运输机,是好东西。
尤其是现在价格还便宜。
明天去看了空军基地的伊尔-76现实情况,直接就可以谈价格了。
“其实20架的数量倒是不错,整个乌克兰境内拥有的伊尔-76数量也不到50架呢,搞太多,麻烦。即使两千万美元一架,这也得十亿美元了……”柳东盛倒是觉得这数量比较合理。“可我就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就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图纸了。即使不仿制,用来参考学习,也是不错的啊。”
以柳东盛对谢凯的了解,从最开始,谢凯一直都最希望搞到的是来自苏联的技术资料。
搞到资料,不是为了自己直接用图纸来制造,而是研究苏联的技术过程进行学习,弥补国内的不足。
404基地是一个科研基地,如果一个项目从头开始搞,搞成功也会跟国际上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站在他国科研基础上,学习的过程中消化,加以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开发更先进的出来,这起点就会高很多啊。
谢凯怎么就转性了呢?
要知道,苏联境内,可是有不少收破烂的,连各种工厂里面的废纸都收购,运回去加以整理,作为学习研究资料使用。
现在居然瞧不起伊尔-76的制造图纸。
难道是因为搞了太多技术资料,谢凯膨胀了,膨胀到瞧不上伊尔-76技术图纸的程度了?
既然这样,谢凯应该是想要安-124这种世界最大战略运输机的图纸了。
“搞安-124的图纸?小舅,这个难度太大了。红旗集团不是跟安东诺夫有很多合作吗?之前才引进了全套安-22战略运输机的设计制造图纸呢!”
罗峰被柳东盛的喃喃自语给吓到了。
安-124鲁斯兰运输机,是目前世界上除了安-225外,最大的军用运输机。
空重175吨,最大起飞重量405吨,载40吨货物可以飞行千米,120吨也能飞超过4300公里的航程。而且还有一款150吨运输能力的型号。
一架,仅仅成本,都得数亿美元。
整个苏联都生产不了多少架。
生产出来,也用不起。
现在好几架停在安东诺夫的制造工厂外面。
说是苏联的国之重器,也毫不为过。
柳东盛居然想要搞安-124这种大飞机的全套图纸。
哪怕搞更大的安-225,或许都更容易,毕竟安-225那样的飞机,几乎难以找到用武之地。
“这有什么难度大的?让他们复制一份给咱们就是了。只要图纸,又不要技术,这个可以给国内学习嘛。等以后搞出两百吨的飞机后,直接就可以制造这样的大飞机了……有了参考,搞三百吨的也容易……”柳东盛真心不觉得这难度有多大。“早点休息吧,明天去看看那些飞机,20架,至少也得四亿美元啊……”
想想这价格,就肉痛。
罗峰嘴角抽搐了一番,终究还是没说柳东盛得了便宜还卖乖。
第二天一大早,苏联的将军们就派车来接柳东盛了。
特拉克夫亲自来迎接柳东盛等人。
已经不再是装甲车,仅仅只是两辆还算不错的吉普车。
现在这些还没有归属的苏联军队,现在的日子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
连生活物质,都是靠着柳东盛给了一些业务而采购,这不过也是杯水车薪。
距离基辅一百多公里的一座空军基地,这是苏联大型空军基地之一,机场周围,一些隐蔽的防空火力已经废弃,就在基地入口有两个武装哨兵松散地守着,一点军事重地的感觉都没有。
缺乏维护保养,基地入口两侧的道路野草茂密得不行。
到了这附近,一点军事重地应有的逼人的压抑感都没有,反而给人破败、荒凉的感觉。
从入口到机场,柳东盛发现,这些原本应该是一个国家战略装备的大型运输机,就这样凌乱地停放在跑道上以及两侧的停机坪上。
很多飞机旁边,甚至凌乱地散落着一些零配件,也不知道是为了更换还是从这些飞机上拆下来的。
“这些飞机还能飞起来?”柳东盛看着眼前这些庞大的运输机,很是怀疑。
很多飞机外表上,都已经油漆脱落,有了不少斑驳的锈迹。
这特么的得多长时间没有认真保养过?
没有保养,飞机状况能好?
甚至柳东盛觉得,这些飞机能不能飞起来都是个问题。
目前好像只要没有分配妥当的苏联遗产,都是这样的状况,缺乏维护保养。
“这些飞机由于缺乏经费,确实很长时间没有保养了。但是内部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状况非常好……”特拉克夫一脸自豪。
伟大的苏联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伟大苏联强大技术制造的东西,不是那么脆弱的。
“哪怕在这里停十年八年,依然能飞……”
这话,就有吹牛的成分了。
不过柳东盛并没有跟特拉克夫杠,而是直接向着距离他最近的一架伊尔-76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