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谁都没有想到上官仪在见到李恪的第一时间,竟然是如此的兴奋,直接便是冲着李恪连声佩服!
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包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
因为上官仪并不是寄灵人,同时上官仪从来没有明确表明他会支持哪一位皇子!
上官仪身为大唐的正三品官员,身为大唐的光禄大夫,他虽然不是寄灵人,但是上官仪的文采在当今的整个大唐帝国,可以说是声名显赫。他是李世民的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在朝堂中,上官仪一向与长孙无忌等关陇重臣不合。
同时,上官仪为何一直没有在朝中?
是因为他被李世民派往七大诸侯国的其中的文渊国,上任文渊国的钦差大臣。
此时上官仪归来,自然是为了大唐帝国即将开启的上古遗址,神墓的事情。
同时更是为了三大帝国前来大唐参与上古遗址神墓的事情。
在三日后大唐就要开启上古遗址神墓的事情,如今整个大唐帝国的版图内几乎人尽皆知。
所以外出的大臣,几乎在近几日内陆续的回归。
同时,大唐帝国境内的附属国七大诸侯国国君也会纷纷到场....同时是,三大帝国的皇室皇子也会陆续到来。
而此时,长孙无忌知道他即便与上官仪素来不合,政见不一,但是对于上官仪对李恪的态度,他还是不禁皱下眉头。因为据他所知,上官仪与还是吴王的李恪素来没有来往。
上官仪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支持李恪的动向。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李恪成为了大唐的代理太子?
长孙无忌不信。
因为他虽然与上官仪的政见素来不合,但是对于上官仪的为人,长孙无忌太清楚了。
上官仪一生清廉、清高。
对于上官仪的文学素养,就连长孙无忌都是不得不服。
上官仪是大唐着名诗人,他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大唐诗词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这是他长孙无忌拍马都赶不上的文学成就!
同时,上官仪还是一位大画家。
就连李世民都是为了求得上官仪的一副画,而大费周折。
只是可惜的是...因为夫人的离世,上官仪在画完那位着名的《清江独钓》后,从此封笔。
所以这幅画成为了上官仪的绝笔!
同样的,这幅画他长孙无忌看到过,惊人天人!
李世民曾经想尽任何办法想要得到这幅画作,只是上官仪只给了李世民这么一个回答,“陛下要老臣的这幅画,等同于要老臣的命!”
是的,这就是上官仪的回答。
因为这幅《清江独钓》的画作,赫然就是上官仪为他的夫人在清江上,夫人在病逝前,作的最后一幅画。
就是这样的一位清高的文人,他竟然会对着李恪有如此激动的神情。
这是为何?
正如长孙无忌所言,在李恪的记忆中,前任与上官仪的交集真的几乎是没有。
正如长孙无忌所言,这位清高的文人除了对诗词、画作感兴趣外,对于朝堂的权势之争他向来看不上。
只是为何上官仪在此次会对自己如此的热情?
很快,李恪、长孙无忌便知道了答案。
上官仪看着李恪抱拳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老臣在归来之时,沿途便是听闻了这两日殿下那堪称奇迹一般的事迹!”
上官仪说着话,再次看向李恪说道:“老臣在离开朝堂上任文运国的钦差时,殿下那个时候似乎就是天生武神躯,老臣听闻了近日来关于殿下的一切传闻,整个大唐境内的百姓几乎全都知道殿下近日来觉醒了传说中的九龙拉辇,神品守护灵...大明宫内诗词对弈...文圣灵卓文君弃主认殿下...殿下那经典的千古绝对甚至已经成为大唐境内百姓口口传颂的联子。”
这位清高的文人,说到诗词联子时,他再也忍不住激动的张口说着李恪那日在早朝之上的对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上官仪神情激动的念着李恪那日在早朝和卓文君对下的对联...尤其是在念道那副绝对时,“烟锁池塘柳!”上官仪神情激动的念罢这首千古绝对,看着李恪说道:“殿下此联真是绝了,绝对啊!金木水火土五行全部都有,而且意境唯美,老朽一路上都在思量着下联..最终老朽给出的下联只能是..秋铺满地枫。”
上官仪给出自己的下联时,看着李恪笑笑道:“这是老朽的下联..只是相比殿下给出的下联::灯销江坝桥...老朽的下联在意境和联意之隔上还是差了殿下一筹啊!”
此时此刻,这位大唐的光禄大夫仍旧是满脸的激动。
只是此时没有任何人怀疑这位老人是惺惺作态。
因为事关文学的事情,这位老人向来如此,李世民同样是了解上官仪性子的。
那么不禁就要问了...难道上官仪仅仅只是在文学上的造诣如此高,对于官场的贡献呢?
这就是李世民重用上官仪的原因。
他在官场上的造诣同样高。
不然李世民怎么会派他前往文渊国做钦差大使?
只是这位老人似乎毕生的精力都在文学上,在官场上似乎他不怎么上心....
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李恪从来没有这样认为过!
李恪看着上官仪客气的回道:“上官大人谬赞本宫了..上官大人的这幅下联也是对工工整,当仍不让的好联!”
听闻李恪的回复,上官仪再次看着李恪的双眸不由的闪过一丝满意...
而就在李世民想要问他关于文渊国的事情时,司仪太监又是一声报:“上官婉儿请求觐见!”